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恢复与重塑。《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主题展将于5月18日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记者获悉,一件件张纯如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将带观众回溯不能忘记的张纯如。馆方还联合科技企业,使用数字人技术,将张纯如的形象恢复与重塑,让已经离开我们17个年头的她“与你我面对面”。
25件她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带你走近张纯如
《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主题展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号临展厅开展。今年的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恢复与重塑”,本次展览就将恢复与重塑张纯如的形象,讲述她撰写《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回溯她短暂却伟大的一生。
2020年12月,张纯如的妈妈张盈盈女士,向纪念馆捐赠了25件(套)与张纯如及其演讲活动相关的物品。一件件她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将在展览中为你重新勾勒出一个至纯至美如邻家女孩,但又至韧至勇如战士的张纯如。
“返校节公主”纪念牌
其中,有利诺伊大学颁发给张纯如的“返校节公主”纪念牌。“返校节”是美国各大学和中学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返校节期间选出的最受欢迎的男孩和女孩,被称为返校节“国王”与“公主”。而张纯如在伊利诺伊大学1988年的返校节活动中,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返校节公主”。正如她的老师,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教授罗伯特·莱德所说:“张纯如是我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0年来见过的最聪明、最有活力、最有天分的学生之一。她思路明晰,文笔出众,独立性强,坚忍不拔……”
张纯如婚纱与鞋原品
再比如,展览将展出张纯如婚纱与鞋原品。1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组建了家庭。布雷特·道格拉斯在《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的尾声里回忆,1988年第一次见到张纯如,就被她的美丽可人、才华横溢和朝气蓬勃所吸引。他们一共在一起度过了幸福的16年。从约会,到结婚生子。道格拉斯的眼中,张纯如曾是个时常害羞还有点内向的姑娘,但她的激情和干劲最终让她成为了“超级纯如”。
而布雷特·道格拉斯也在张纯如的写作过程中默默地支持着妻子,张纯如在书的最后深情地写道:“最后,感谢我的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博士。在研究南京大屠杀过程中,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故事给研究者带来无尽的精神折磨,他毫无怨言地陪我承受着这一切。他的爱、智慧和鼓励给了我完成这本书的力量。”
1946-1948年东京审判关于南京大屠杀庭审记录
再比如,1946-1948年东京审判关于南京大屠杀庭审记录。1995年,张纯如开始撰写《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一书。她在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从她在美国查阅收集资料时的照片来看,她戴着口罩。为什么呢?她母亲张盈盈说,档案馆故纸堆的霉味令人窒息,不得不戴上口罩才能待下去。
张纯如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我通常在那里一待就是一下午或一晚上,浏览文件,把那些和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贴上标签,尽快复印下来。”在所有张纯如查找并复印下来的珍贵档案中,就有这份1946-1948年东京审判关于南京大屠杀庭审记录。
后来,1998年4月,张纯如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主题演讲后,收到一名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质疑,于是她立即找出了这份远东国际法庭资料的复印件,义正言辞地将这名日本人驳斥走了。
张纯如写作时用过的键盘、鼠标等物品原品
展览还将展出张纯如写作时用过的键盘、鼠标等物品原品。1995年,那个夏天南京很热。28岁的张纯如只身来到南京,实地调查走访。当年陪同她的杨夏鸣教授回忆,张纯如走访丛葬地,被蚊子咬了一腿的包,闷热的南京让她的T恤和头发全部湿透。她白天冒着酷暑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晚上翻阅历史资料,录入采访记录,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张纯如病了,但她仍坚持了下来。她在南京的走访,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一手视频资料。返美前,她将这份珍贵的视频资料拷贝了一份,赠送给了南京。
张纯如在撰写《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一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资料中惨不忍睹的照片,强烈刺激着她的神经,她开始饭菜无味、噩梦连连、体重骤减、头发脱落。同时,写作期间张纯如财务压力巨大,为了生计,她做过教育培训老师、电话推销员、教育录像制作、基金申请写手、邮购目录写手,甚至是披萨外送员等工作。
1996年10月张纯如终于完成了初稿。但是史料对她的刺激让她麻木,从而削弱了故事的阐述性,文字缺乏激情、父母反应失望、编辑也不满意。连续的打击没有击垮她,很快张纯如就调整了状态,回到了“超级纯如”模式,开始了第二稿的写作。
在1997年1月22日的写给母亲的信中她说:“亲爱的妈妈,谢谢你给我鼓励的邮件,我一整周都在写书,现在对手头的资料更有信心了......”
1997年11月,《被遗忘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出版,迅速引发轰动。1997年12月11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书评中这样评价张纯如的书:“1937年发生于南京的事情一向少有人知,但它却灼痛着一个女人的灵魂。”书的迅速畅销使张纯如开启了连轴转的签售和演说模式。此后, “超级纯如”开始为了维护史实而不停地战斗。
AI技术让张纯如成“真实历史的解说员”
据悉,本次展览建立了三维立体场景,通过全息投影,以更立体、更智能化的方式将你带回1995年那个夏天,与1995年的张纯如面对面。本次展览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明天)开展,展期3个月。
“你好,我是张纯如。1995年,为了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我独自一人来到南京。我很感激在南京遇到的每一个人。在南京时,我去过中山陵、明孝陵、美龄宫,也一一走到当年的屠杀地点。比如挹江门、中山码头、燕子矶等等。我还采访了8位幸存者,他们的生活状况使我感到震惊。他们克服了过去的恐怖阴影,向我讲述了他们的经历。其中,夏淑琴一家的遭遇,与我在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看过的南京美国人的日记和书信的记载是相吻合的。然而日本却有人称这些都是虚构的,企图将南京大屠杀从日本公众的意识中抹去。这样无数南京受害者不仅肉体消失了,而且也可能在历史记忆中消失。所以,如果我活着,我仍会大声疾呼:历史不容扭曲,忘记过去的人必定会重蹈覆辙!”
点开视频,当张纯如“开口”面对你这样说,内心是震撼的。但记者了解到,你所看到的张纯如,其实是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中获取素材,并搭建一个完整的“数字人”。恢复这样一个张纯如需要科技公司建立模型、制作物料、绑定骨骼、捕捉动画、克隆声音、驱动口型、调节灯光、渲染输出等多个环节,这需要不同设计角色完美配合。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通过超分辨率放大技术使旧照更加清晰,并将二维的画面制作出三维的效果。视频中,你所听到的声音,可以说就是张纯如的声音,只不过这个声音是AI技术合成出来的。据介绍,馆方借助既往张纯如演讲视频中略带口音的英文音频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克隆出张纯如的音色,再用语音合成技术让历史人物“说话”。最后利用口型驱动与表情融合算法,实现数字张纯如与口型匹配的发声。张纯如用英文“说”,字幕有中文、英文、日本三种。
对此,网友纷纷点赞,“至真至纯张女士与我们的民族历史不应遗忘,而是铭记于心!”网友认为这个想法很有意义,“一个真实的张纯如就在我们面前,她把那段南京浩劫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一一张纯如,真实历史的解说员!”
通讯员 刘嘉雯 赵伊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