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资本集团”学霸CEO打造的“更俗剧场”,你读对了吗?
来源:扬子晚报
2021-05-18 08:20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在江苏主会场,由南通博物苑精心打造的馆藏文物巡回展《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正式启动。扬子晚报记者跟随南通博物苑副苑长徐宁,从一件件展品入手,回看这位“办厂兴学的状元郎”。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毅然放弃仕途,投身立国自强探索,看这位“大生资本集团”CEO,如何将南通打造为实现救国理想之城。

图片

图片

一台“百岁”织机

张謇,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894年状元。中日甲午战争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开启了南通现代化的历程,缔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

一百年前,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倡实干兴邦,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步入展厅,一台百岁织机引人注目,这是由张謇创办的资生铁冶厂仿制的英国老牌亨利织机,至今仍能运行,旁边还有张謇的老师翁同龢给大生纱厂的题字。1914年,张謇授意大生企业之一唐闸资生铁冶厂仿制英国老牌亨利织机,先后制造千余台,并投入纺织生产。

徐宁介绍说,这是中国人从事动力纺织机械制造的最早记录,体现了张謇当年实施其“棉铁主义”抱负,走独立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和大胆尝试。大生亨利织机仅存世四台,是见证中国早期纺织机械制造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性工业遗存。

你知道张謇打造的纺织品牌叫啥吗?大家都知道张謇是状元出身,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的他,在大生纱厂开发了“魁星”等系列商标。“魁星”可是中国神话中主宰文运的神,这也显露期待产品在同业中夺魁的雄心壮志。

你知道为什么给纱厂命名为“大生”吗?张謇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指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

图片

176枚印章

随着大生纱厂的日益壮大,利用轧花下来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广生下脚油脂创办了大隆皂厂……逐步发展成以大生纱厂为核心,拥有工业、交通、金融、贸易等37家工商企业、20家盐垦公司的全产业链“大生资本集团”,总资产最多时高达白银2483万两,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

“大生资本集团”留下的印章一套共有176枚,国家一级文物。徐宁说,此次展出的是部门有代表性的部分印章,可见不同厂之间、往来事务都有不同的印章。比如收棉花的,联合办事处、驻上海办事处回单用章等等,这些都是来自纺织博物馆馆藏。其中一枚“大有晋有限公司”牛角章看来颇为复杂,周围一圈还设计有八仙图案,据介绍,这设计是为了防伪。

图片

一纸聘书

随着自身实力扩大和对西方国家发展历程考察借鉴,张謇放眼世界,主动学习西方城市建设经验,不断开拓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其影响力也引发西方媒体聚焦。展品中有一张荷兰人特莱克的聘书。1916年,他应张謇之聘,来南通担任保坍会和南通水利会驻会工程师,负责沿江保坍筑楗工程。在任13年内,特来完成天生港至任港口10座长江水楗,有效保护了南通江岸。此外,还主持设计,规划了多项水利工程,对南通的道路、桥梁、涵洞、港闸等都有贡献。

图片

一张绣像

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早在1898年,他就应翁同龢嘱托,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办法》(京师大学堂后发展为北京大学)。他在南通建立起一个从优质幼稚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从师范教育到职业学校、社会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示范性学校教育体系。这其中包括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数个“第一”。

图片

1914年,张謇创设女红传习所,并聘请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担任所长,沈寿“授秀八年,勤诲无倦”后,积弱成疾,长年卧病于床,为将其绣技传承下来,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完成了《雪宦秀谱》,并翻译成英文版《中国刺绣术》。

为丰富传习所刺绣作品,多次提供绣稿,例《古观音》《观音大士》等著名刺绣,也是根据张謇提供的稿源刺绣的。在南通,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之外,还建立了一座小型专题博物馆——狼山北麓观音禅院内的赵绘沈绣之楼。该楼的建立,源于张謇收到160余幅历代绘绣的观音像。在南通博物苑正在展出的观音绣像专题展中,就可以看到沈寿的这幅作品。

图片

几张标签

1905年,张謇以个人财力,在家乡陆续购民房29家,迁荒冢3000余座,平地筑垣,又多方搜求中外动植物标本、金石文物、先贤遗文,最终创建了南通博物苑,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苑囿与西方博物馆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初建时, 藏品分天产(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藏品一度达到2万余件,“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咸备,纵人观览”。

他还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博物馆规划理论,是中国博物馆学的奠基人。比如使用中英文博物馆陈列标签,针对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对参观制度进行规范,还在100年前就提出了参观预约制。在满足学生参观需求的基础上,也面向市民有序开放。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南通博物苑按照张謇时期格局恢复历史区展陈,致敬先贤,也呼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恢复与重塑”的主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根据当年历史照片结合参观游记,南通博物苑对早期博物苑的南、北、中、东四馆以及谦亭进行复原。南馆陈列自然类标本和教育类用品,二楼为历史和美术类展品。中馆主要陈列金石碑刻拓片。开间最大的北馆一楼堪称小型自然博物馆,陈列通海垦牧公司在滩涂中发掘的鲸鱼骨架以及矿石标本,北馆二楼主要陈列南通籍地方画家作品,中间是南通籍画家钱恕《雪山行旅图》10米长卷。

图片

一张座次表

张謇在南通兴建了学校、博物苑等一批新型公共建筑,由于认识到戏剧在通俗教育和改良社会中的作用, 为发展戏剧、革新戏剧开办戏剧学校, 建造剧场。更俗剧场是张謇于1919年在南通兴建的, 它在我国近代戏剧发展史、剧场建筑史以及近现代建筑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南通的“更(gēng)俗剧场”,曾有人读错其名字。其实,更俗剧场是张謇先生进行戏曲改革的实验基地, 其宗旨在“除恶俗, 立新风”, “更俗”之名由此而得。张謇先生委托欧阳予倩负责管理, 制定了合乎精神文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前后台管理制度。

更俗剧场建成后,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三次来此演出, 同时另有欧阳予倩、杨小楼、王凤卿等七十余位戏剧名家先后登台献艺而盛极一时。更俗剧场由于戏剧大师梅兰芳、欧阳予倩汇聚于此, 同台演出, 留下了“南派北派会通处”的梨园佳话, 剧场内专辟有“梅欧阁”纪念梅、欧两位大师的京剧艺术成就。

从展览中一张座次表来看,更俗剧场为马蹄形剧场, 西方古典折衷式风格, 观众厅双层, 座位达1200座。剧场的拢音效果非常好,在楼上、楼下最后一排都听得很清楚。重要的是,还制订了整套的剧场管理规则:“座位依一定的号码,场内不售食物,看客不吐痰,不吃瓜子。有吐痰的马上有人拿毛巾替他擦干净,有自己带着瓜子进来的,有人马上替他拾起吐下的皮。”对此,张謇很支持,看戏时也是自己买票,京剧名角在台上也得守规矩。这种管理方式,开南通和全国剧场风气之先。更俗剧场还组织了自己的消防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消防需求,还参加南通的消防灭火。

解放后,更俗剧场更名为“人民剧场”,剧场经历近80多年风雨,年久失修,存在诸多隐患,于1996年拆除。后投资3000万元于2000年11月动工兴建,仍定名“更俗剧院”,因为这四个字既能继承历史,又蕴含时代气息。

图片

一张广告

当“大生资本集团”发生危机时,为弥补经费的不足,张謇常常卖字筹措资金,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从1906年开始,直到1924年他72岁为止。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7月22日申刊三版刊登“张謇卖字广告”中写道,“南通前年歉,去年灾,农饥商疲,而金融滞。下走岁入太觳,而所负地方慈善公益之债,年费巨万,无可解除,亦无旁贷也。求助人,必无济;无以,惟求诸己。往者尝以慈善事,一再鬻字,有例矣。鬻字犹劳工也,忽忽十余年,今政七十,宁复胜劳?然无如何!自登报日起,鬻字一月,任何人能助吾慈善公益事者,皆可以金钱使用吾之精力。不论所得多寡,限断一月,此一月内,定每日捐二小时于字,无一字不纳于鬻。”

图片

一封家书

张謇各项事业一度蒸蒸日上,他却过着难以想象的简朴生活。徐宁说,在公益事业上一掷千金,张謇对自己和家人却很“抠门”。半生奔波,45岁才有了儿子张孝若。他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张孝若在父亲的影响下,没有沾染上任何“公子哥”的习气。在一封家书中,他叮嘱儿子张孝若不要晚睡:“夜间不可十一时寝”,紧接着又来一句:“亦可省灯火。” 在张謇看来,“能安居,有饭吃,有衣穿,便是幸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