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荣获2021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5-18 16:39

今天上午,全国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京举办。中国博协颁发了2021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此殊荣,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代表场馆接受了奖励证书。

其中,河南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都博物馆三家博物馆获得2021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2012年以来已经有共有24家博物馆获此殊荣。

该奖项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设立、组织推介的荣誉称号,旨在推动中国博物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鼓励各博物馆在相关业务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及创新实践。

该奖项评选范围涵盖全国范围内国家级、省、市、行业及非国有博物馆,每年只有2-3家能脱颖而出,获得该奖项。此前,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曾获此殊荣。

颁奖词为——世界记忆,家国情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近年来不断创新展览展示和服务方式,多维度阐释世界记忆的价值内涵;优化馆校共建机制,建设“研学教”一体化场馆;首创以国家公祭为代表的仪式化社会教育,以智库为依托的实证化史学研究,以融媒体为平台的国际化传播,奋力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及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境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馆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展览。多年来,纪念馆在发展理念、社会教育、对外传播、场馆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国家责任做出贡献。

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纪念馆为更好阐释世界记忆的价值内涵,对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进行了改陈,用史料说话、用文物说话,同时积极探索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使“内容有了新的增加,形式有了新的提升”。

同时,纪念馆每年组织主题展览走出国门。每年在纪念馆组织近10场原创展览,并组织到各地巡展。据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纪念馆海外国际影响力排名纪念馆第一。

纪念馆每年承办国家公祭仪式,经过7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承办国家大型活动的经验和模板,做到“到分到秒,万无一失”。场馆从2018年开始调研,2020年初开始全面实施场馆网上实名预约,运行管理秩序不断提升。

近年来,纪念馆成立了中国文博单位第一家智库(江苏新型重点高端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汇聚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以及国外研究人员150多人,开展政策及应用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研究院提出的多项资政建议转化为国家法律和重大活动。纪念馆打造国际和平学校这一品牌,近3年培训了近4000名海外青少年。去年开始联合南京市教育局共创“行前一课”出国前教育项目,被南京市教育局纳入南京市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毕业班的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成为高中思政课的亮点。

张建军馆长表示,“一个场馆的创新是集体的力量,只有团队心有情怀,团结奋进,才能迸发出共同创新的激情。我们将以此次获奖为动力,立足国家站位,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质升级,推进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