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期间,位于南京熙南里的南京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大早就迎来了无数参观者,开馆不到一个小时入园人数已达1000多人。
当天,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新闻广播(南京FM93.7)共同承办的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
本次活动由舞台演出、馆校共建挂牌仪式、“金陵工巧”非遗活态展示、线上云展览及云课堂、非遗公益体验、研学活动等内容组成。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多元化非遗活态传承特色,让游客领略南京文化多元与包容的深刻内涵,分享国际博物馆日的快乐。
现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邀请维系十年馆校共建关系的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为现场观众表演“舞龙”、“舞狮”节目,展现馆校共建的丰硕成果。江南丝竹、南京金陵风白局曲艺团、花式空竹团队等为现场观众演奏经典民乐、南京白局名段,展示花式空竹技艺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百姓,让非遗传承更具活力。
5月1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行“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南航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勇、陈峰一同为基地揭牌。来自7个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出席揭牌仪式。
挂牌仪式后,留学生代表参观了博物馆的展览并体验了南京市非遗项目——面塑。来自巴基斯坦的李卡同学还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了留学生制作面塑作品的全过程。希望通过双方的深入合作,在“博物馆+高校”的合作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学科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让海外留学生在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研学拓展、文化实践等活动中不断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升华自我。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内“金陵工巧”17号非遗展线的非遗传承人们还现场展示展演,用精湛的技艺创作了“建党百年”、“红色文化”、“牛年吉祥”三大主题的非遗作品,用非遗技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为庆祝5.18国际博物馆日,5月16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携手江苏警官学院成功举办“神奇的双手”研学活动,让研学团员了解手指指纹的奥秘,体验手作技艺的魅力。研学团员走进江苏警官学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参观中华指纹博物馆,枪械发展史博物馆,深入了解指纹的奥秘、指纹应用历史以及现代指纹技术的发展,体验手纹拓片,探秘指纹世界的奥秘。
“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云展览”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数字资源非遗教学的新尝试,让社会公众通过网课普及非遗知识、体验非遗技艺,观摩“云展览——同心抗疫 中国力量 南京艺术家抗疫主题精品展”、“非遗过大年——我们的节日”主题艺术精品展”。只要用户用手机或移动客户端关注“南京非遗馆”微信公众号即可体验非遗线上教学课程、不限时观摩线上展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摄影 高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