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淡定”子女愁坏父母 盼早点抱孙咋就这么难?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5-19 22:15

明天就是520了!但从催婚到催生,不少已经迈入30岁的90后在“终身大事”上让父母操碎了心,尤其是高昂的育儿成本“吓退”了一众年轻人。很多老人甚至表示“你们生,我们养”,但孩子依旧无动于衷。到底老人要补贴多少钱,年轻人才愿意生孩子呢?记者探访发现,除了高昂的育儿成本,私人空间、身材恢复、工作不便、孩子教育也是影响年轻人生育的主要因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剪辑 孙楠羽

老人急:帮他们解决了房子车,咋还不生?

“房子、车子都准备好好的,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就希望小两口生个孩子。”54岁的南京张女士即将退休,本应尽情享受晚年时光的她,却为了29岁的儿子操碎心了。原来,结婚一年多的小夫妻还未将生孩子提上议程。

“我也是为他们考虑,生得早对女性身体好,然后我们这岁数还能帮忙带,何乐而不为呢?”张女士告诉记者,老夫妻俩早就商量好,以后有了孙子,每个月给小夫妻补贴。但儿子、媳妇却以先忙事业、赚钱为由,拖着不生。

先成家?还是先立业?“成家立业这个要看年龄,如果他们现在25岁,我肯定赞成先忙事业。但现实是马上就30了,不催不行。”张女士说。

未婚男女:生孩子顺其自然,不刻意回避

“生第一个孩子主要看自己意愿,不会看钱。如果要生第二个孩子,会考虑钱。而且,如果双方父母在经济不能补贴的话,我希望能够帮忙带孩子。”28岁的朱女士目前有稳定的交往对象,她表示如果进入婚姻,第一个孩子顺其自然,不会因为没钱不去生。

30岁的徐女士表示,只要双方家庭条件还可以,她结了婚就会生孩子。“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四位老人+夫妻,一起赚钱养孩子,所以不一定非要用具体的金额来决定生不生孩子,反而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穷有穷养,富有富养,孩子生下来就一定能养起来,不用考虑太多吧。”27岁的季先生认为立业和成家可以同时进行,生孩子是顺其自然的事,没必要考虑太多。

新婚夫妻:养个孩子费钱费力,慎重对待

生,还是不生,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慎重。“生下孩子,是要对他(她)负责的,从出生到上学,再到他(她)成家,都得考虑的。”结婚两年多还没要孩子的90后小崔明明白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下来买奶粉、找保姆,两三岁就要送到学前班、托儿所。幼儿园到高中期间,除了上学,要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学要给孩子交学费、生活费。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正常是23年,按一年10万来算,至少要230万。”

“除了钱,还要付出大量时间和心血,最后可能还要接受孩子各方面不如父母的结果。”小崔表示,生孩子是个要慎重思考、认真对待的事情,如果生下来没有能力去照顾好孩子才是不负责任。

听新手妈妈讲:孩子很可爱,我却失去自我了

“如果老人有能力,我希望每个月补贴1万,让我们有喘息的空间。但事实上,双方父母没有这个能力。”3月份荣升做妈妈的李女士研究生毕业,刚工作2年,正在苏州休产假,她向记者展示了4月份坐月子的账单:月嫂14000元、菜钱5000元、孩子用品3000元、日常开销3000元。同时,直言:“虽然孩子很可爱,但后悔生这么早。”

其实,李女士和丈夫的工资并不低,每月收入加起来在3万元。但因为有房贷、车贷,没有存款,所以孩子的降临让他们有了捉襟见肘的感觉。“等产假结束,打算把婆婆接来苏州照顾孩子,不然月嫂太贵了。”李女士告诉记者,买的期房还没拿到手,目前是租的单室套,而儿子的降临、婆婆的到来不得不让他们再重新租个大房子。

除了经济上的重担外,失去自我也是很多女性不想生育的原因。“孩子落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自己了。”29岁的王女士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泰州工作,2020年11月生下了女儿,也从那时候开始,她再也没和朋友吃过饭、逛过街。

专家点评:处于稳定的状态,年轻人愿意去生孩子

“年轻人生孩子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婚姻问题,从恋爱到生孩子是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其自身还要有稳定收入和看得见的空间。“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吴翔表示,现在很多男生女生都选择读研,读研出来后年龄都在二十六七岁了。工作一两年后,接近三十岁,但这时候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处于一个稳定、安定的状态。

“工作、房子都不稳定,他们不会选择在不稳定的状态下生孩子,让孩子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吴翔认为,生孩子不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很多人是否具备生育孩子的条件。“一旦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或者具备条件,他们是愿意生孩子的,完整和谐的家庭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