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完成“小米粒学党史”研究性学习,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进行一次专题研究,头脑风暴创想一份“力学小学校史馆改造计划”……5月21日,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南京市力学小学承办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教学实践暨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教改实验重点规划项目市级展示活动”面向全市呈现,现场展示精彩连连!
通讯员 伍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李晨 实习记者 刘梦琦 摄影 张思伟
【这些内涵发展教改课研究性十足,妙趣横生】
真正的研究在课堂发生,孩子们直呼“过瘾”
5月21日上午,走进力学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堂,一堂堂充满研究气息的教改课正式开启。与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不同,在力学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成为讲台上的主角,老师成了台下的忠实听众,让学生从自主研究中获得知识的滋养。
刘海玲老师的数学课堂《数据的整理与收集》
在二年级《数据的整理与收集》的数学课堂上,刘海玲老师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放进教学流程中,让新鲜的知识离孩子们近一点。“六一儿童节给同学们发创意手绘书签,请问这两家网络店铺哪家销量最高?”“现在请同学们统计一下四种不同形状的书签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生们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展开研究之旅。孩子们纷纷直呼,“那这样的课堂太有趣!”
刘海玲老师表示,学生们在统计时因为来不及记录数据所显露出的紧张神情都表示他们遇到了困境。别的同学怎么这么快?我怎么来不及记?冲突引发了学生研究的需要,小组交流推动每个成员思考,对比分析优化了研究成果,应用成功让学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得到唤醒和启蒙。
《八只小鹅》音乐课堂上,同学们展示自己创编的作品
分会场音乐学科的达明欣老师给三年级同学教授歌曲《八只小鹅》,带孩子们进入音乐的殿堂。达明欣将一只小鹅画在黑板上,并配上水波纹,代表音符和节奏,生动又直观。学生通过聆听、动作体验、关注旋律特点,在多维挑战中完整感知歌曲旋律。
课堂上,孩子们化身小小作曲家,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这首歌的重新编曲,让孩子们表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汇报研究成果时,四个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一人展示乐句顺序,一人表达设计思路,一人选择一件小乐器伴奏,一人当小指挥带着全班同学唱出属于每个小组的独特作品。歌声结束时,掌声响起,孩子们为同伴鼓掌,为自己喝彩!
语文学科的孔静老师带领五年级的同学开启了一场“汉字寻‘趣’之旅”,用研究的方式探究形近字、同音字、谐音字等汉字知识。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形近字情景剧,在快乐中记忆谐音字的方法,登上“汉字丈量院”探寻古代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汉字等等,最后在“字谜乐园”中抵达本次旅程的终点。汉字寻趣之旅,风光无限。一路欣赏、一路探寻,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广博和汉字独特的趣味。
课堂是教改试验的主阵地,是儿童研究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力学小学立足国家课程,重构课堂教学,将学科知识学习转化为问题探索过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力学园一节节、一天天日常的课堂中。
【这拨小学生的研究,令人惊叹】
A研究科学家“求学足迹”,小学生也有大担当
《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儿童研究小组展示
人类的伟大史诗从儿童出发,祖国的未来征程从儿童启航!记者了解到,儿童研究,是力学小学新时代的教育表达,源自学校74年文化积淀和传承,同时也呼应“创新人才”的时代召唤。5年来,每个寒暑假学校都精心设计大主题小项目儿童研究,引导儿童开展课内外融通的学习与研究。
“钱学森爷爷、任新民爷爷和师昌绪爷爷,他们从中国出发,到国外求学,最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建设祖国。”现场,力学“小院士”常凯宁展示了他们小组对三位科学家求学轨迹的研究,并形成“求学地图”,探寻科学家们的爱国足迹。
记者了解到,在力学小学今年寒假开展的《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儿童研究项目中,共有28名同学当选首届儿童研究小院士。用时间轴来研究、微采访、带着问题去研究等等,孩子们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打开“课题研究”的宝盒,并把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B“草鞋又硬又扎脚”,“小米粒”学党史深受震撼
《小米粒学党史》研究小组展示
截至目前,力学小学的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已经和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融汇贯通,为孩子们开辟出一条条通向自主学习、自由成长的道路。“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的党员老师们和孩子们结成“小米粒学党史”儿童研究小组,在“七个一”的学习支架指导下,共同研究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杜砚同学是三年级“长征精神”研究小组的一位成员,在南京国防园“学党史军史微课堂”中,他试穿了红军战士当年穿的草鞋,被深深震撼。“你们知道吗?穿上草鞋后又硬又凉还扎脚,四面漏风,一点也不舒服。但是红军战士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爬雪山,穿沼泽、过草地,还要打仗。我终于懂得了我胸前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结果。”
C打造一座“海绵力学”,小研究员即将梦想成真
《我的校史馆计划》儿童研究小组展示
雨后的力学园地面常常有积水,有什么好方法能解决吗?六年级的李文宇同学开动脑筋,和同学们一起构想出“海绵力学”的创意,将力学小学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弹性的新型校园。“我们准备将前操场改造成一个绿色节能的雨水花园!”“我们在阶梯楼上添加了绿色植被,通过雨水收集管,收集雨水、灌溉植被,打造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屋顶。”“西操场的硬质化地面可以改造成由透水铺装制成的渗水地面。”小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让现场观摩的老师们刮目相看。
作为力学小学《我的校史馆研究计划》中一个很特别的选题,李文宇的想法和计划引发了李琳校长的关注。李琳说:“李文宇的研究从课堂延伸到校园,从课本延伸到生活,打造自己梦想中的‘力学园’。这个想法非常棒,而且有操作性,我们也在积极研究,争取能让‘海绵’力学的创想梦想成真。”
【这所学校的教育,因“儿童研究”而改变】
教室里有“成果发布墙”,颁发“研究特色奖”
力学小学校长李琳
为什么南京市力学小学要不断探索、不断推进“儿童研究素养”项目?“我们用‘儿童研究素养培育’落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南京市力学小学李琳校长介绍,完整的“儿童研究素养”包括基础性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推动研究开展必备的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等。为支持这个项目,学校“重构课程”“重构教学”,并从方法系统、动力系统、保障系统“三管齐下”,助力孩子成长为“探索者”“研究员”。
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迎来诸多变革。比如,学校利用楼梯空间打造的“小米粒大自然主题乐园”即将揭幕,孩子们可以利用课间玩转动物王国、寻宝植物天地、探索地球家园……而这种具有儿童激发力的环境,在力学处处可见。在“儿童研究素养”项目中,“评价方式”发生转变,力学坚持“运用多把尺子”,实现“支持人的评价”,传统的“分数评价”被“好问题”奖、“善合作”奖、“会总结”奖、“有创意”奖等8个“研究特色奖”取代,让每个孩子在研究中找到“角色感”。甚至,在力学的教室里专门设置了“儿童研究成果”发布墙,让孩子们可以分享研究积累的经验和成果。
李琳告诉记者,学校的“儿童研究素养”面向全体、面向全学段、面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5年约有24000余次儿童研究成果发布。通过长期跟踪、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儿童研究所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涵养了以创新精神为内核的研究意识、意志与品质。近年来,有近4500项儿童小课题研究获奖,部分研究成果出版或获国家发明专利。研究的品质则为儿童成长奠基。最近刚刚公布的江苏学生进入2021年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的16人名单中,力学小学毕业的戴江齐与邱天异两位学生位列其中。
【这些大咖观点 指引“儿童研究”的未来更光明】
今天恰逢小满节气,万物将实,未来可期。正如力学小学自2003年开始探索“儿童研究素养培育”教学实践项目,一路成长,收获满满,也一直没有停下深入探究的脚步。
开展儿童研究素养培育,要把儿童放在主体位置
刘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刘建教授点评
有着小学校长经历的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建教授表示,“力学小学开展儿童素养研究项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需要有一定的魄力和自信。‘研究’二字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更为突出,力学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抓住‘儿童研究素养’收获了切实的成果。”
刘健教授认为,要想做好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必须要探究其背后的三个问题:要树立什么样的儿童研究观?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师观?以及能否将实践成果转化成理论成果,做儿童研究素养总体架构的引领人?刘健教授表示,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生命化主体、是权力主体、是学习主体、是发展性主体,开展儿童研究素养培育必须将儿童放在主体位置,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自我发展,具备高质量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并将力学小学的实践经验转化成理论成果,向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力学的儿童研究,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左坤(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左坤所长点评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左坤在现场也表达了他的看法。“力学小学的这次活动,一是要引领风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始终是我们的主旋律;二是要展示一种状态,在儿童研究素养这条路上我们仍然在行动、实践、思考和探索;三是要弘扬一种精神,是老师们和同学们专注、创新和坚守的可贵精神。”
做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左坤所长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做研究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其次,做研究能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发展,阅读能力、反思能力和预判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少年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研究”作为支撑;最后,做研究能改变教师的生命状态,让每一个教师逐渐成为专业水平高、有职业认同感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