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生病期间还会趴在窗边看田里的水稻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5-23 14:40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图片

晚上10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方志辉处了解到,袁隆平自2018年开始就已患病,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

他透露,生病期间,袁隆平经常会忘记生活上的事情,但是工作上的事情却记得格外清楚。“在三亚查看试验田时,科研办公楼周围都是稻田。袁老师如果能下床走动,一定会去田地看一下水稻,即使不能走动,也会趴在窗户边看一看。”

记者了解到,方志辉今年59岁,他和袁隆平相识35年,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了近26年,据他所说,袁隆平经常对团队科研人员提起的要求是:“你论文写得最好,也要下田,必须到田里实践。

谈起两人的初相识,方志辉说:“袁老人很幽默可爱,讲话随和。”

团队里的人对袁隆平有三种称谓“袁院士”、“袁老师”、“袁嗲嗲”。方志辉介绍,第一个是在正式场合的称谓,第二个是大家当着袁隆平的面会这样喊他,第三个是“背地里”的称谓,“嗲嗲是湖南话,表示尊敬的长辈,听起来也很亲切,像他的亲人一样。”

方志辉记得,他被分配到农科院工作时,袁隆平已经因出色的科研成果受到大众关注,“但是我从他身上看不出’骄傲’两字,他只会不断地攀登产量高峰。”他说,袁隆平经常会为团队设定科研工作的目标,每完成一个目标,又会设定一个新的目标。

图片

目标一个接一个实现,有一个却再也无法实现。“以前开会时,他曾开玩笑地说给自己定个目标,至少活到98岁,只是没想到袁老会这么快离开。”讲到这里,方志辉有些许哽咽。

26年的工作陪伴,方志辉从袁隆平身上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着把‘怎么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问题放到第一位,他的为人处世让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方志辉看来,袁隆平在做的事情是为了解决大家“吃饭”的问题,“这关系到生存的基本问题,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杂交水稻的出现到底具有什么意义?方志辉曾在接受采访时举例说,稻和粟,同为华夏文明起源的基础,粟曾经在北方大面积种植,而现在却大幅减少了。

“如果不是袁老师培育出了杂交水稻,高产量增加了水稻种植的吸引力,难保水稻不会面临和粟子一样的命运。”他解释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陈燃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