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岳茂兴:我永远不会忘记“神五”回归那一刻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5-28 12:52

 说起“神舟五号”,国人都很熟悉。它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是我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里程碑。本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载人航空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项目奠基人之一的岳茂兴教授,听他讲“神五”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壮大

奠基航天员保障救护他们功不可没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岳茂兴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2003年10月15日,他与团队成员就开始焦急地等待着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返回地面。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神态自若地走出返回舱。医疗救护平台在几分钟内到达返回舱。

“当时,我们立即对杨利伟进行简单检查,随即护送他登上医疗救护直升机,送到呼和浩特机场,再由专机直送北京。一路上,载人航天特种救护人员全程跟随,对杨利伟进行医疗监护。经后续全面体检,1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向世界宣布,中国首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各项生理指标完全正常!这一刻我感到无比骄傲。”岳茂兴教授说,在当时,俄罗斯、美国载人航天领域对航天员的救治医护保障救护都是对外保密的。“神舟五号”发射前,我国没有任何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紧急救治的任何资料。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国航天员医疗保障及救护技术,是从零开始的。

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为了保障杨利伟百分百安全,我们在神舟四号发射前,就开始组建紧急救护团队。当时组织了全国近千名顶尖的医护人员组成29支医疗队,就航天员返回地面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研讨。大家通过不断地研究,提出了十几种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针对每一种情况,都要形成一个可行的紧急的救治方案。这还不够,还要顶风冒雪战斗在草原深处,获取了模拟人发生假想意外时的第一手资料,来实地研究,完善救治方案。”岳茂兴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这样,在大半年的时间里,29支医疗队研究商讨出几十种紧急救治方案。当时任载人航天紧急救护专家组组长的他和大家研究,陆续建成机载、车载和船载3个医疗救护平台,创新出了流动便携式ICU、1119件急救物品、11种急救手术包、1架特种救护直升机……

载人飞船发射前救护团队都要集训半年

以确保航天员返回地面万无一失

 

图片

岳茂兴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

“我们救护团队成员把临床上积累的几十年的经验和技术研究方面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在当时创造了国内各种先进的救援方法,最终保障了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的安全。”岳茂兴说,“其中,流动便携式ICU可以前移到沙漠里面,可以前移到直升机上,可以前移到南太平洋上。当时,这在我国是首创。也就是说,航天员在任何地点返回地面,都有一个加强的ICU病房在他的身边,保证他绝对的安全。”岳茂兴教授说,在“神舟五号”发射前的半年时间,他们近千人组成的29支医疗团就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出的每一种可能,都一一去实训应对。通过半年的时间,29支医疗队都充分掌握了面对任何突发状况的紧急救护应对措施。

说到“神舟五号”返回地面,岳茂兴教授回忆:“当时我们最担心的是杨利伟会降落到境外,有关人员提前办理了相关手续。”岳茂兴教授向记者透露,他们对有可能发生境外降落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案。

“16日当天,我在医疗救护直升机上,5点就起飞了,一直在半空中等待返回舱回来。当6点多,在直升机上看到返回舱降落伞,他们就迅速跟上返回舱,并同时与其降落。返回舱和直升机降落地点距离只有200米,落地第一时间,我们就奔向返回舱,开舱以后对杨利伟进行体检,进行各方面的处理,过程很顺利。因为准备充分,方法得当,保证了杨利伟的安全。顺利完成了航天员紧急救护任务。”岳茂兴教授说,由于“神舟五号”的成果,使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各个领域的技术都上升了很高一个台阶。此后每次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上天前,都延续了“神舟五号”的做法,提前半年,成立航天员医疗保障与救护团队,进行实地训练,应对可能发生在航天员身上的一切危险。

航天员保障工作引发很多创新

不少在全国推广运用到民用救护

岳茂兴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神舟五号”成功后,他又圆满完成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航天员医疗保障与救护任务。并主持创建总装备部腹部外科中心和特种医学中心,先后荣立全军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4次,并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我们那些宝贵的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保障的经验,也给后来人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壮大。现在有些领域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和美国。”岳茂兴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太空种子在宇宙射线作用下会发生基因变异,说明太空中的宇宙射线辐射很强。但在太空飞船和宇航服的双重保护下,航天员是可以避免受到常规射线辐射的。但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还是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返回地面后,俄罗斯、美国一般都要对航天员进行两周隔离,才能确保航天员恢复健康。而我国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提升发展,现在航天员返回地面,通常只要隔离一周,身体机能就能恢复正常。

“我们当时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创新出很多技术、设备等,这不仅仅只是在为航天员服务。现在很多技术也已经推广到民用救护上,造福了全国人民。”岳茂兴教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他编著了6部相关著作,同时编辑了航天员医疗保障的救护知识培训教材。创新的医疗救护技术,也获得了国内众多专家共识,将航天员医疗保障的很多救护技术、设备进一步创新后在全国推广,运用到民用救护上,挽救了一大批危重患者的生命。

岳茂兴教授还向记者透露,今年,“神舟十二号”飞船已经召集了载人航空航天员医疗救护团队开始集训,相信不久的将来,载人航空领域又会取得新的突破。

一直奋战在治病救人一线

77岁高龄仍坚持做学术看奉献到深夜

岳茂兴教授是国内著名特种医学、卫生应急、疑难危重病救治与普通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他是常州武进南宅人,1963年,他从前黄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自此开始了躬耕杏林、悬壶济世的一生。1968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国防科工委总部工作,后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3年,获得美国医学MD证书。回国后,历任514医院外科主任、解放军306医院普外科主任、总装备部腹部外科中心主任、特种病科主任、特种医学中心主任、载人航天紧急救护专家组组长、“神五”飞船主着陆场区医疗救护队队长等职。2006年,退休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武进人民医院特聘急救医学专家,继续在医学科研与临床救治方面发挥专长。今年4月份,他又与常州二院合作,在常州二院成立首席专家工作站,可以说他一直奋战在治病救人一线。

一路走来,他创造了临床救治突发性群体性有毒气体中毒2369例入院治疗无死亡纪录;大胆应用新疗法、新技术,救治国内外创伤凝血病、脓毒症、濒死患者、严重中毒等数千名病患;多次到全国各大医院会诊及抢救疑难重症患者;首创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现场救治新模式,独创丰诺安联用大剂量B6新疗法;在国内外首先建立创伤凝血病的大鼠模型,为狭窄空间医学与载人航天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项目打下扎实地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岳茂兴教授得知,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过着充满活力的生活。每天,他一早就去常州二院首席专家工作站的办公室,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下班后,还要研习医学文献。常州二院党委书记秦锡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岳教授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10点,这让身边人感触良多,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为了医学奋斗了一辈子。“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在岳教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在很多疑难杂症患者都慕名前来寻求岳教授帮助,不少患者在其帮助下重获新生。

图片

岳茂兴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斌

Y=岳茂兴

Z:我看您白天这么忙,夜里还要看文献,您是怎么保持这么充沛的体能的?

Y:我6岁就喜欢游泳,小的时候体育就很好,初中的时候我跑得就很快,初三的时候,学校看中这点,把我保送到镇江体校进行系统训练,半年后,我又回校上学,后来考上前黄高中。在高中我的体育依然很好,是体育科代表,100米当时十几秒就跑下来了。加上我从小就在老家跟着大人务农,我的耐力也很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去连队里锻炼,我插秧还是连队的第一名。由于,长期体育很好,加上爱游泳,就一直把这个爱好坚持了下来。现在只要有空,每周都要去游个两次,每次游上个一小时。这样体能就一直保持的不错。

Z:平时家里的事情您和您爱人都是怎么分工的?

Y:我的爱人也是一名内科医生,经常与我一起参加抢救危重病号。我们有两个女儿,1972年结婚,期间分居两地10年。家里的事情基本不需要我操心,都是她来。她一直是无私的付出。每天都是5点多钟就起来,把饭菜做好。所有的家务我没时间去干,都是她帮着料理好,而且从来没有什么怨言,我是真的很感谢她。没有她一直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我的研究,就没有我现在这样的成就。也因为我们俩都很忙,孩子小时候就培养出独立的性格。她们也都很争气,很优秀。

Z:像您平时这么忙,和两个女儿聚少离多,她们会有怨言吗?

Y:我的两个女儿因为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性格,上大学后就更加独立了。年轻时候我也问过她们,会不会怪我没时间陪她们。她们知道我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国家,对老百姓都是有利的事情,所以她们都很支持、理解我。现在两个孩子能力都很强,家庭也很幸福,我们一家都非常好。可能也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很忙,彼此都能理解。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斌

视频剪辑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戴哲涵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

编辑 : 王睿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