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6月8日讯(记者 刘浏)增值放流基地、碳汇林、本土物种生态修复基地,还有江豚形状的步行桥跨越连接鱼嘴公园,昨日,位于秦淮新河入江口的雨花三桥湿地公园举行揭牌仪式,未来这里将承担多个功能,为推进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进行有益尝试。
记者了解到,雨花三桥湿地公园位于雨花经济开发区秦淮新河以南、板桥河以北、滨江大道以西、长江以东,毗邻南京长江三桥,占地面积约1500亩。雨花经济开发区自2007年开始对三桥湿地公园片区实施拆迁和土方平整,2009年到2010年实施湿地公园的主体建设,至目前已完成长江岸线雨花经济开发区1000亩三桥湿地公园一、二期建设,共栽植大小乔灌木100000多株20多个品种。 2021年5月6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名单的通知》,开发区湿地公园被授予市级生态修复基地—雨花三桥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基地,并作为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与西南低山丘陵区域环境资源法庭共建基地。
为突出三桥湿地公园今后的“生态修复”、“环保法制宣传”的定位,开发区将在湿地公园内高标准建设“三基地、一中心”,即“本土物种生态修复基地”、“增殖放流基地”、“碳汇林基地”、“法制科普宣传中心”。开发区将在湿地公园及滨江风光带范围内投入3000万元,通过场地平整、树木移植,逐步打造出面积超1000亩的碳汇林区。碳汇林与本土生态修复不同,主要以种植高碳汇能力树种为主,兼具减少碳排放(减排)、增加碳吸收(碳汇)等功能,通过“爱心种植”、“生态赔偿”、“企业领养”等方式,并与“蚂蚁森林”等成熟机构合作,向社会宣传碳汇、碳中和、碳达峰理念:市民可通过“碳购买”的方式种植、领养树木,以抵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汇林项目获得碳减排、碳汇信用等指标,并收获“绿色企业”形象。该基地建成后,开发区预计每年再增加投入800万元进行跟进维护。
同时,开发区还将对三桥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开展详细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根据原有南京乡土生物名录,在公园内补充放养、种植本地物种、植物、昆虫,将公园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至人为干扰前的原生态。“本土物种生态修复基地”建设完成后,开发区每年将继续投入300万元,用于基地的管养及提升。并根据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特点,特别是江豚、长吻鮠鱼、鮦鱼等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定期增殖放生本土鱼种,在湿地公园江豚广场修建放生滑道、增设智能观景望远镜等设备,并配套建设鱼类暂养区、宣传长廊等,总投资将超300万元。基地建成后,开发区将每年投入约80万元增殖放流,放流量可达150万尾每年。
记者在活动中了解到,雨花三桥湿地公园为来将和鱼嘴公园连接,一座江豚形状的步行桥将跨越入江口。该步行桥北侧为河西鱼嘴公园,南侧为江豚广场及雨花开发区湿地公园。设计方案根据《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将“青春Young子江”与江豚主体相结合,打造成为江豚广场、湿地公园、秦淮新河滨河水公园、文体小镇相互衔接、整体互动的鱼嘴城市客厅,形成沿江滨江绿道系统,实现秦淮新河南北两岸的互动、联动。桥梁方案的设计主题理念是“大美雨花,江畔绿肺,江豚 之家,展望新生”。设计灵感来源于江豚跃出水面的形态,同时对自然景象进行抽离,通过极富现代感和超前意识的设计,塑造丰富多样的立体造型,使游客在任意角度观赏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整体效果在整个区域内自成“地标”,提升区域品质。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