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深圳之后,谁将成为国内第二座创新之城?
“南京作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树立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标杆。”
6月21日,2021南京创新周开幕式上,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这席话第一次将南京与创新标杆联系在一起。
也是在这场开幕式上,徐南平表态科技部将从三大方面支持南京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从标杆到引领,南京一步步迎接挑战,一步步接近城市梦想。
为南京创新摇旗呐喊
一个人坚持五年做一件事,尚且不易。一座城已坚持五年做一件事,称得上是坚定不移。
今年是南京第三次举办南京创新周,是南京全力建设创新名城的第五个年头,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去年和今年,南京一如既往举办南京创新周,矢志不移为城市创新摇旗呐喊,为南京创新发声。
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环境越趋复杂,世界时刻在观望中国的态度。6月21日,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上,诺贝尔奖得主上台演讲。还有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9所俄罗斯高校在内的高校院所与南京市政府发布创新合作联合倡议。一个大国的高校集中和中国一座城市展开深入合作,这实属罕见。
在创新周开幕式当天,南京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举办了“国际城市创新链合作论坛”。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荷兰、奥地利、芬兰、丹麦及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T20国际绿色智慧联盟城市成员、国外创新型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有创新潜力城市的代表,或面对面,或穿越空间的距离,就城市创新的系列问题展开交流。在这场交流中,他们得以了解南京老城沧桑巨变,得以感受南京的创新精神。
那些出现在南京创新周会场的国际面孔,那些回荡在南京上空的异域语言,无不是对南京创新的支持,对中国发展的信任。来自全球的这些智慧头脑被吸引着和南京一起,共同扩大国际创新合作“朋友圈”,城市的海内外联动创新网络持续扩展加密。
这进一步表明,没有什么能阻挡南京创新的脚步。
城市合伙人“枝繁叶茂”
放眼南京创新周,不乏熠熠生辉的名字,更多是不为外人所知、在各自领域努力向前的科技创业者,是他们共同构成了南京创新的星辰大海。
当初引入的城市合伙人不仅留下来了,并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演变成创新森林。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教授任院长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其孵化的图灵深视、燧坤智能、丰码科技、清图数据四家企业入围南京培育独角兽名单,成为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正在崛起的“新星”。2018年,姚期智人生首次创业选择了南京,他率队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图灵系的这四家企业都在各自的赛道上跑在了前列。图灵深视,聚焦于人工智能鉴定,已正式成为中检唯一指定的线上人工智能鉴定服务商;燧坤智能,用人工智能解决候选药物筛选成本高、成功率低、周期长及临床开发风险高等问题;丰码科技,专攻农业智能化;清图数据,为产业级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新型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领军人物、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团队,为南京孵化引进了19个项目。
南京启动创新名城建设之初引入的创新合伙人,如今已在南京形成若干创新朋友圈,成为行业生态丰沃的土壤,孕育了更多同道者。
五年前的秋天,骆敏舟辞去一家国有科研机构所长的职务,拿出“身家性命”到南京创业。“前途未卜,只能一往无前。”当年接受采访的他这样形容他的心情。
6月25日,南京为绩效考核优秀的新型研发机构(以下简称“新研”)颁奖,骆敏舟站在一等奖领奖台上。他带领集萃智造研制的两款产品已经问世,其中的核心器件取得突破性成果,集萃智造和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智能化工厂合作。“现在远谈不上大功告成,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是他现在的感受,他深知创新之路没有坦途没有尽头。
获今年一等奖表彰的14家新研中,有多家是南京首批新型研发机构。这些跟着南京创新名城一道成长的创新机构,在市场的搏击中,正慢慢站稳脚跟。在骆敏舟上台领奖的同时,在南京新港高新园兴智园C座20楼,深赛科技创始人祁健正在和一家上海的投资机构进行远程交流。这位正在南京攻读博士学位的理工男在去年创办公司,以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运动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如今已有数万用户。他已经洽谈过超过100家的风投机构。很快,将有数百万元天使轮资金注入公司账户。去年公司仅有他和合伙人两人,今年已扩展到10人,随着资金进入,公司将很快发展到四五十号人。
“我就喜欢做有挑战的事,自己创业,每天都有新问题。”祁健说,南京有最好的创业扶持政策,兴智园提供办公场地和人才公寓以及项目落地资金。更意外的是,科技型企业在园区已形成创新生态,公司还享受到园区微软云提供的云上计算资源,为项目开发带来很大帮助。
“我告诉外地的朋友,想创业就来南京。”祁健笑称自己是南京创新名城的宣传志愿者。
以新研为突破口,南京构建科技创新的全流程保障体系。在14个获考核一等奖的新研中,深赛科技所在的新港高新园独揽3个。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汤伟介绍,园区紧扣创新构建管理运营体系,从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初创企业到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有相应机制和政策保障。园区4个科技园、25个楼宇,被划分为18个网格,网格员即时提供企业发展的评估分值。企业达到不同分值,精准提供相应服务,分值低但成长性好的初创企业,则对接人才条口从创业新港项目开始关注。
从头做起,“扩大创新生源”,才能让创新优等生源源不断。
原本是创新末梢的南京南北“两大门”,也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走上创新发展之路。踏上发展快车道的六合,今年新晋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瞪羚企业11家,这些高成长性企业集中在该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高淳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布局创新链,集聚起浙江大学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等6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类新型研发机构(5家获市级备案)。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身创新大潮,越来越广阔的区域找到创新的门道,才可以说这里有着良好的创新生态。
显现“不可或缺的力量”
南京十大创业之星,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绩效一等奖、南京独角兽、培育独角兽……每当南京发布这些榜单,成绩优秀的板块(江北新区+11个行政区),上至领导下至工作人员、相关机构和企业、投资机构,都会刷一波朋友圈。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座城市已在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相关的名号、数据正在成为评判地方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氛围之下,南京经济呈现出新的质地。6月23日下午,南京发布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最新名单。南京高成长性企业大幅增加,总量达到533家。其中,独角兽企业从3年前的3家增加到如今的17家,南京正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新兴地。
2018年,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不到1%,到2020年底,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已超过10%。受2020年疫情冲击,17家独角兽企业仍实现超过800亿元的营业收入,近3年复合增长率平均近60%,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南京这500多家高成长性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在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六朝古都涌现出诸多经济新物种,展现出旺盛的活力。
今年4月,在《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中,南京独角兽企业数为11家,居全国第六。早在去年8月《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显示,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列国内第五,全球第九,排在韩国首尔和美国波士顿之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第2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南京位列第4位。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标杆,这是国家对南京的评价。
从经济维度看,这几年南京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年增加4000多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是2018年的4倍。
从发展驱动力看,南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400余家,累计孵化引进科技型企业9000家。先后有9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位中外院士、37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10多万大学生来宁创新创业。
南京创新不只追求经济发展,在江苏的定位中,南京要“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南京的标杆地位更在于南京破解了一批“卡脖子”难题。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取得大网级操作系统CNOS、大规模毫米波相控阵芯片等原创性技术突破。
在力争成为全省创新策源地的江北新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突破。如芯华章领衔的EDA2.0获得重大进展,即将推出的产品和技术,是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的重要里程碑。中感微公司蓝牙芯片跻身全球前三,并有望终结日本在非动力锂电池电源管理芯片领域垄断地位,江苏首个自有计算品牌——北联国芯首条生产线正式投产。
持续重塑城市气质
江北新区用基金撬动创新,用公共服务平台吸纳项目,国有投资平台在手拟上科创板项目有数十个之多。记者注意到,从今年开始,南京各园区板块负责人明显更热衷于谈基金、谈金融供给。
人才创新需要什么,各级政府就必须要能跟上。慢一步,则贻误时机。很多时候,发展的现实比上级的说教更管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是城市在支持创新,不如说是城市跟着创新在成长。
南京南部中心溧水建设莘庄科技园,园区配套的咖啡厅、健身馆的水准远高于城区中心,这片科技载体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人才会选择到他们喜欢的地方工作,他们不光是算经济账。”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城市配套不提升不行,城市治理水平不提升不行。
一位人才深夜抱怨物业服务,一位高管子女要上优质学校,一名创业教授急需绿色医疗通道,一位外籍院士需要高级管家,园区主任可以想办法解决。当创新持续推进,需要帮助的人才数量变成十位、百位、千位、万位,那唯有提升整座城市的服务水准才是应对之道。
当创新成为地方发展最重要的事,政府需要全方位、系统性推进改革。
“几个地方都在和人才团队谈,这是对政府决策的考验。”一位基金管理人认为,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政府团队的专业水准、行政效能、内部氛围都有直接的关系。
能把创新真正搞起来的地方,绝不可能是一心唯上,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占上风的地方。
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生之快,胜过以往任何时期。但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再快,也要有三五年时间才能产生效益,这几乎是制造型项目的两倍。
在南京创新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沈向洋分享了他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30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深刻感受到,科学研究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需要长期的支持与投入,需要持之以恒的耕耘和积累。他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是在人们不断探索未知、追逐梦想、谋求发展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
对于一座要让“空气中都散发着创新味道”的城市,唯有坚持走下去,下一站就是引领性创新之城。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许雯斐 仇惠栋 李凯 朱泉 周敏 颜芳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观察》
图片 新华日报 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