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严肃历史题材的影片可以这么拍,没想到熟悉的建党故事可以拍得如此险象环生,没想到百年前的年轻人可以跟我们这么近,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电影《1921》在25日到27日进行点映时就给观众带去了很多惊艳和惊讶。从《建国大业》等“建字三部曲”到《我和我的祖国》,再到《1921》,导演黄建新创新演绎了“意料之外又在史料之中”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电影《1921》今天全国上映。
那些年轻人:李达与王会悟夫妇为主线的“烟火气”群像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影片,《1921》的重头戏是13名“一大代表”和2名共产国际代表开会,电影在这些人物的出场和场景上处理得非常丰富。
不同于同类题材的编年史纵切面视角,《1921》以1921年那一年的时代脉络和“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一核心事件,身在上海的李达,串联起所有奔向上海的国际国内人物——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从奥地利出发一路受到追捕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杨开慧告别从长沙出发的毛泽东、何叔衡,被日本警视厅特高课盯梢的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近藤荣藏……他们都纷纷往上海这个点汇聚。
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平均年龄才28岁。最年长的何叔衡45岁,董必武35岁,陈公博、李达都刚过了而立之年——31岁,其余的都是20多岁,王尽美23岁、邓恩铭20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视角很是巧妙和新鲜,以会务组织者李达(黄轩饰演)和他的妻子王会悟(倪妮饰演)为叙事主线,这对新婚燕尔的进步青年在柴米油盐中一步步促成了“一大”的顺利召开,他们不仅心怀家国也自觉责无旁贷。
五湖四海而来的“一大代表”们到达上海后,开始了开会、躲避、转移的曲折历程,被上海多方势力追踪和监控,多线索纷呈交错,立体交叉,让熟悉的建党故事充满陌生的张力。
而且《1921》电影中的人物们更加具象,其中加入了很多生活气息的场景,比如李达其实是特别能吃辣的湖南永州人,影片中,毛泽东到他家做客时发现他不吃辣的细节,原来李达长期熬夜伏案写作,把胃给搞坏。比如李达问毛泽东,怎么他邮寄到湖南的《共产党》杂志,费用一直未收到。毛泽东有些歉意地拿出欠条,说条件宽裕了第一时间就把费用给补上。李达其实是跟毛泽东开玩笑,他把欠条给撕了,告诉毛泽东:他负责开公司,毛泽东就管销路,之后举杯庆贺“新公司”开张了。把共产党的成立比喻成“新公司”开张,也可以看出他们跟时下的年轻人一样,用语挺“潮”。比如,李达由于跟共产国际沟通不畅而苦闷,到天台抽烟,妻子端给他一碗汤圆。比如,李达和王会悟被迫搬家时,王会悟惦记着上楼把花带走,而这束雅致的栀子花也多次出现在镜头中。还有,为了向博文女校校长借宿舍给“一大代表”们暂居,王会悟又怕自己一撒谎就脸红出汗,只能通过跑步和说话训练来克服,而商谈借宿舍时博文女校校长则很时髦地在烫头发,等等。
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刻画更加生动,具有“烟火气”,即便是跨越百年,也能引起当下00后、90 后等一代年轻人们的共鸣。据悉,主创团队各方面的努力,就是想让历史与年轻人更加贴近,更加明白历史与现今生活的联系,历史之于今人的意义。
那些心灵源动力:李达、王会悟天台对谈或许会给你答案
《1921》点映过后,很多网友观众被李达、王会悟这对革命夫妻在天台的那一席对谈击中泪点。很多网友表示,这一段看得自己“饱含热泪,也备受感染”,这一段告诉自己“什么样的青春最有意义”。
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上这场戏,也许可以回答观众一个疑惑:他们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风险加入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李达说,当初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时,他率领众人抵制日货,可就在点火焚烧的关头,他才发现他手中的火柴也是日货,他说:“偌大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多么悲哀。”这句台词一下子就击中了很多观众。而王会悟安慰他:“已经开始在改变了。”随后,李达哽咽着唱起了《国际歌》……很多观众表示,看着李达流下屈辱的泪,让人感叹民族崛起之艰辛,革命先辈之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感情充沛的戏是演员黄轩和倪妮在表演时的“即兴发挥”。据悉,在拍摄现场,黄轩说完剧本上原有的台词后,一转身看到沉浸在感动中的倪妮浑身都在轻轻抖动,已进入角色心境的黄轩在失望、愤懑之余,仍对革命抱有信心,自然而然地哼起了鼓舞了无数无产阶级的《国际歌》。等二人回过神来,早已满面泪流。
电影中类似的戏份还有不少,比如李达不顾跟踪风险,赶往印刷厂改掉错误的翻译,要把原本翻译的“百姓”改为“人民”。当别人问他“这有什么区别?”李达这样回答:“当然有区别了,‘百姓’是泛指,‘人民’是主人,字义相近,但是本质完全不同。”于是,找字、换字,金属的铿锵声,一百年后,依旧清脆。
此前,黄建新导演在采访中提到,《1921》创作的核心便是“人物”,想从中探寻先辈们救亡图存的“心灵源动力”,从而穿过百年,去了解支撑先辈们投身革命的坚定信仰。因此影片中,不仅有宏大的革命信仰与爱国情怀,还致力于深挖早期共产党人的变化、成长,通过最细枝末节的人物生活细节,尽量呈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物性格。
另外,电影结尾还用一段蒙太奇展现了一大成功召开后,李大钊38岁时从容就义,邓恩铭牺牲时候30岁,59岁何叔衡被迫跳崖……这些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壮烈牺牲的画面,再次让观众潸然泪下。
导演黄建新也表示,这些英勇牺牲,是他很想要呈现给观众的,“这批人身上的信仰,他们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希望《1921》不仅仅是给你讲了一个历史故事。它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坚定信仰和生命价值的故事,它是非常厚重的。”
所以说,他们如此平凡,他们却又如此伟大。100年前,他们在风雨如磐中创造了历史。100年后,电影让年轻观众接近这一群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将启迪观众:记住他们的英姿,坚定地选择他们所选择的信仰,继续他们不懈的奋斗,这是新一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光荣的责任与使命。
商业化:还原旧址、增加国际谍战元素丰富观赏性
值得一提的是,《1921》还有两条国际人物线,一条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遭到国内外反共势力的围追堵截;一条是日本特高课对在沪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这两条线增加了电影的国际视野,谍战、动作元素也丰富了电影的观赏性。
为什么会增加这两个内容?《1921》主创团队也曾介绍表示,为了更全面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们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甚至从日本警视厅档案资料里找到了日本特高课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记载,所以编剧们将这些内容加入到了《1921》中,这两条国际人物线让影片充满张力,也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能否顺利举行充满变数,有了悬疑谍战片的感觉。
另外,不少网友也表示,电影中呈现的“东方巴黎”上海滩真是非常美轮美奂啊。其实真实来源于细节,《1921》剧组为了在影片中呈现上世纪20年代的真实质感,甚至用上了三维技术。据悉,剧组将外滩扫描完后用三维技术细致还原了当年的气象。彼时上海还没有霓虹灯,剧组就在所有建筑上,逐个安装了上万个小灯泡。
据了解,剧组还花巨资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然后在车墩影视基地1:1复刻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博文女校等实景。在电影里,剧组还拍到了许多从未向影视摄制组开放的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比如曾有“远东第一吧”之称的华尔道夫酒店长酒吧。也就是说,观众可以从《1921》完整又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上海风情,给观众完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