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都在太空健身了,你还要在地球躺平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7-17 21:45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并作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长达三个月的太空之旅。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都倍受人们关注。

别样的太空健身

在围观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场景中,一件印有“太空自行车”的包裹吸引到了很多关注者的目光。“在太空里骑单车健身,太酷了吧”有网友不禁感慨。那这自行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勤劳的航天员们把包裹开了箱,组装好,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骑车,太空自行车

太空自行车的使用和地面上骑动感单车,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双脚踩踏踏板,两手扶好抓紧握把进行锻炼。区别在于太空自行车的握把是在身体两侧,固定在核心舱舱壁上。锻炼中针对的肌肉来看,航天员在太空踩自行车,可不能像地面上一样撒把骑行,而需要上肢抓好扶手,避免在失重环境下身体出现失去平衡的情况,因此在太空中骑车上下肢锻炼的负荷都不小。太空自行车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不仅是健身器材,还配合完成了航天员运动肺功能检查任务,航天员通过在自行车上完成大负荷运动,配合气体分析仪的使用,了解航天员经过发射过程和在轨停留后,心肺功能的变化,通过这一过程还帮助航天员锻炼了呼吸换气功能,为航天员穿着沉重航天服在纯氧环境进行出舱活动、工作提供了支持。太空自行车除了骑行锻炼模式,还有专门上肢锻炼模式,可实现全身锻炼效果。

结合航天员的健身视频来看,我们中国航天员使用太空自行车健身锻炼是这样的:

运动类型:骑车,配合肺功能检查等。

锻炼时长:结合实际。

锻炼部位:心肺,四肢。

锻炼形式:间歇训练或持续训练。

锻炼效果:强化心血管调节能力,增加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供,锻炼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为了航天员的健身锻炼,中国空间站在设计上可是费了心思的,它遵循“人性化”理念,在生活区中,为航天员专门设立了锻炼区。同时还有运动模式的照明环境。让航天员锻炼健身的环境舒适舒心。这次在天和核心舱中,航天员的健身锻炼,除了太空自行车,我们可以看到太空跑台、弹力带这样的锻炼器材。

跑步,太空跑台

航天员使用太空跑台锻炼,主要是对抗失重和锻炼下肢。日常大众健身中使用跑步机更多是锻炼心肺,减重减脂。太空跑台区别于地面跑步机,主要在于其配有弹性束缚带,再配合专用马甲,实现重力模拟功能,可以把航天员“压”在跑台上。从健身视频可以看到,航天员聂海胜在完成15分钟跑台健身后,自己还特意进行了小腿的按摩放松,缓解下肢锻炼后的疲劳,非常科学专业。

结合航天员的健身视频来看,我们中国航天员使用太空跑台健身锻炼是这样的:

运动类型 跑步

锻炼时长:结合实际,15分钟或更长。

锻炼部位:心肺,下肢。

锻炼形式:持续训练、间歇训练。

锻炼效果:模拟重力环境,锻炼下肢肌肉,减少肌萎缩,强化骨骼健康,锻炼心肺功能。

另外一个健身器材就是弹力带了,围观航天员的健身可以看到,我们的航天员使用弹力带有进行肱二头肌弯举练习,直立划船练习,扩胸练习,还借助弹力带做了“太空深蹲”,弹力带在航天员手里用的很溜啊。航天员锻炼用的弹力带,推测来看应该与我们大众健身当中的弹力带并没有太多区别,都是依靠弹性材料的弹力,作为负荷来进行力量练习。相对于其它健身器材,弹力带优势明显,它轻便小巧,锻炼的方式方法又多种多样,而日常健身中使用的杠铃、哑铃、壶铃等依靠重力产生负荷的器械,它们到了太空可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太空深蹲,弹力带

结合航天员的健身视频来看,我们中国航天员使用弹力带健身锻炼是这样的:

运动类型 :弹力带抗阻运动

锻炼时长:针对数个目标肌肉进行练习。

锻炼部位:躯干、下肢、上肢、核心等。

锻炼形式:弯举练习,直立划船练习,扩胸练习,深蹲练习等。

锻炼效果:锻炼肌肉力量,减缓肌肉萎缩,提高工作质量。

除了这次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看到的这些健身器材,航天员还会用到其它健身器材。比如国际空间站中,配备有利用真空压力进行力量训练的器械,通过这样的器械设定,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进行卧推、深蹲、硬拉等经典力量练习内容。另外还有诸如乒乓球,太极拳这样的锻炼被引入太空,在太空中健身锻炼,我们的航天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航天员太空健身有其重要意义。航天员长期在太空飞行,失重环境下,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头晕,恶心等诸多症状和问题,通过科学锻炼的方法能够帮助航天员缓解这些问题。

结合航天员的健身视频,总结下航天员太空健身的特点:

运动时长:选择多种多样的锻炼内容,每天锻炼不少于2小时(国际空间站)。

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其它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未知。

运动频率:每天锻炼。

运动过程:三名航天员在太空都使用太空自行车,进行了心肺功能的测试;每天都有基本的锻炼内容;航天员在锻炼后,还会适当进行肌肉放松按摩等活动。

放松肌肉

拒绝躺平,在地球上我们应该怎么练?

“躺平”作为网络词汇,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不再向往,不再热血沸腾,不再渴求成功,表现出一种妥协、放弃、顺从的状态。字面意思理解躺平的话,其实就是身体放平,躺下,身体由活动变静止的意思。而中国航天人,志存高远,努力奋斗,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火星探测工程等诸多重大航天工程中取得骄人成绩,这样的奋斗者、攀登者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楷模。而当下,“躺平”在我们周围弥散,如果我们还以一种消极、迟钝、躺平、不作为的状态生活,我想我们身体健康会首先吃不消,更会腐蚀我们的精神。要想改变躺平,先从最简单最字面意思改善身体入手吧,拒绝躺平,动起来,在地球上的我们应该怎样健身锻炼呢?

成年人包括有慢性病或残疾的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75-150分钟较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或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等效组合。每周至少有两天进行中等或更高强度的肌肉训练,比如举铁、核心锻炼等。

对于5~17岁儿童和青少年,包括残疾人群建议:每天至少平均进行60分钟的中等到剧烈运动,主要为有氧运动,并坚持一周;每周至少3天进行剧烈活动以及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运动。

女性在妊娠期和分娩后应定期运动,包括各种有氧运动和肌肉强度训练活动,此外轻柔的拉伸也是有益的。

老年人(65岁或以上)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如平衡功能、力量锻炼和柔韧性等,适用于所有老年人,该建议强调功能平衡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身体功能并防止摔倒。另外,加强肌肉锻炼非常重要。

所有年龄段人群均应减少久坐少动的行为,拒绝躺平。

马森  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