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 | 织毛衣的跳水冠军出圈了,中国也有“毛衣小哥”
2021-08-09 14:00

北京时间8月7日,东京奥运会跳水正式落下帷幕,中国健儿以7金5银成为该项目最大赢家。而唯一旁落的金牌,则被27岁的英国名将托马斯·戴利拿走。除了拿到跳水男子10米台双人金牌和单人铜牌,没想到的是,戴利更因为在赛场赶织毛衣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织毛衣受到中外小哥的喜爱,不仅由于减压,还是一种文化传统。

被跳水耽误的织毛衣“副业”

在男子双人十米台跳水比赛中,戴利斩获了一枚奥运金牌。由于距离他下一场单人十米台的比赛还有几天时间,所以戴利那些天常在看台给英国选手加油。在看女子三米板的时候,导播切了个镜头给看台,其他人都在看比赛,而戴利竟然边看比赛边织毛衣。导播似乎也很好奇,多切了几个镜头给戴利。于是,又给了网友更多观察戴利织毛衣的机会:坐在观众席里的他,旁若无人地在专心织毛衣,手上的针一直没停,动作十分娴熟。

尤其是,当看到他晒出赶织出的“东京奥运纪念版”毛衣成品,网友夸奖戴利“上得了跳台,织得了毛衣”“织毛衣里最擅长跳水的,跳水里最擅长织毛衣的,简直时间管理大师”。

戴利展示自己织的奥运版毛衣

其实,戴利更多的针织作品在他的社交账号里都有展示,其中包括:彩虹毛衣、渐变色围巾、童装外套以及宠物犬套头衫,甚至还有奥运奖牌的保护套等。他曾经拆掉了一件价值1750英镑(约合1.5万人民币)的奢侈品毛衣,用其毛线进行再创作,制成了一件连衣裙送给一位女性友人。平时也会用毛线做一些立体玩偶,比如他为家里的猫织了一个紫色小沙发。戴利还为自己织了一条“泳裤”,并穿上身拍照,发到社交媒体上。据《奥运早新闻》报道,2011年戴利父亲因为脑瘤去世,所以他在账号上所展示的针织作品,不仅是展示,也希望通过出售这些作品,为脑瘤基金进行募捐。

为奖牌也定制了毛衣外套

享受织毛衣过程能排解压力

除了戴利,在娱乐圈里会手工针织的明星也不少。比如,通过织艺直接进入忘我境界的王嘉尔、织毛衣活动“人体安利机”林墨、跟宿管老师学会织围巾的范丞丞,还有给弟弟织毛线帽的黄多多、居家织毛衣的宋祖儿、在《我最爱的女人们》中织完帽子织围巾的蔡少芬等等。在他们织毛衣时自得其乐的身影中,不难发现,针织艺术的魅力实在不浅啊!

“我一般都是在队友参加预赛时在看台上织毛衣。比赛时间太长了,天天扎在跳水里怪累的,我调节和放松的方式就是织毛衣。开始我是给我的一个朋友织小狗的衣服,后来有官员来了说喜欢我的编织,又拿了一个小玩偶让我给织条围巾。”在戴利看来,“这听起来很傻,但是编织不需要我费神思考,我很享受一针一针编织的过程,很简单的事情,也帮助我轻松面对跳水。”

戴利曾经发文表示,织毛衣是寻找平静的方式,也是一种活在当下、排解压力的好方式。而且手工针织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无法替代的。英国医生别特萨恩·科尔基勒也发现,编织的过程与调节心理状态和思想的治疗过程很相似。研究表明,一周织毛衣达到三次的女性能有效降低焦虑和沮丧等情绪产生的概率。织毛衣需要手指、肩膀等多个身体部位协调配合,可以对肌肉进行更好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人的精神和生理状态。

织毛衣也成了英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枚印章。早在1922年,温莎公爵就穿着编织毛衣和灯笼裤出现在贵族的聚会上。二战时期,玛丽王后就在白金汉宫里组织织毛衣的聚会,号召全国女性一起织毛衣支援前线的战士,很多绅士不甘示弱,也都加入了织毛衣的行列,质量和速度完全不逊色于熟练女工。

中国“毛衣小哥”带动阿姨再就业

在中国,同好中人也大有人在,从6岁开始织毛衣的手工毛衣设计师潘瑞彬,是小红书上的织毛衣红人。视频里,但见小哥的手指在织针之间上下翻飞,技艺娴熟,花样百出,还贴心告诉你搭配方式。视频下面不少网友留言询问编织方法。球球菱形格毛衣,编织难度较大,每一个菱形格里有60个球,中间还衔接镂空部分,但变的是花样和版型,不变的是小哥对手工编织的执着与热情。夏天也不能阻碍手工毛衣,穿上小哥设计的白色纯手工钩针长裙一秒把你变女神,最近“毛衣小哥”还推出了秋冬新款,亲自上阵当模特,“大片拍完,晒拖几层皮”。网友惊叹小哥手艺的同时,也表示担心,“小哥注意颈椎啊!”

潘瑞彬来自广东汕头,织毛衣近30年,做手工毛衣工作室也有十多年,还带动了当地阿姨的再就业。“汕头的手工毛衣比较发达,我妈妈那时候做代加工,有100多人织手工毛衣,是她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后来机器编织起来了,我不想让手工毛衣成为博物馆里的手艺,或者只是非遗传承。”潘瑞彬认为,“手工毛衣毕竟是带着温度一针一线织出来的,其中的意义与(机织大批量生产的)肯定不一样。” 也正因如此,这些年里,他一直用行动和坚持在手工毛衣的发展中,焕发着自己的光与热。他希望未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手工毛衣做得更高端,让它产生更大的价值,也让汕头地区将手工织衣作为重要收入的阿姨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实习生 丁雅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