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2件毕加索真迹空降南京,作品将在北丘当代美术馆展出至2022年1月。您知道吗?在湖北省仙桃市,有一个被网友称为“中国乡村毕加索”的普通农民。他叫熊庆华,6岁时开始临摹小人书、连环画,在贫瘠的乡村里自学画画、“野蛮生长”。为谋生,他做过流水线工人、送过牛奶,还是放不下手中的画笔。在“啃老”“懒汉”的嘲笑声中坚持作画近二十年,直到命运的转折点来临。如今他在北京、长沙各地开了多次画展,作品广受欢迎,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人才作品展”奖项。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说:“画画是痛苦的,但我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灿
熊庆华作品《婚礼》
从农民到“中国乡村毕加索”
在画布上创作艺术“田野”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摊在眼前的是辛劳和现实。画家,用手中画笔泼墨挥毫,绘就浪漫和远方。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职业,却在一个人身上合二为一。乡村给予他45年的滋养,也融进了他的画笔中,一边在田地里耕耘,一边在画布上“种”出一方艺术的“田野”。他就是熊庆华,一个被网友称为“中国乡村毕加索”的农民画家。
画家熊庆华
他的作品中,有戴着草帽的农民骑着自行车驮着箩筐,载上孩童骑行在乡村小道上;村民开着农用车骑着牛,敲锣打鼓迎亲结婚;七八个孩童或赤着脚或穿着拖鞋,追逐着玩老鹰捉小鸡;架子车上拉满收获的稻谷,几个人一起推着回家;露天电影院、高跷、龙灯……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乡土记忆和风俗历史,被他用五彩斑斓的色彩记录下来,荒诞又鲜活。
熊庆华作品《驮》
熊庆华作品《老鹰捉小鸡》
熊庆华作品《龙灯》
从未感受过国外风情,他却将中国的乡土现实与西方超现实手法结合,将独特的乡村风物,以令人眼前一亮的形式表现出来。熊庆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想用画笔把油画与中国独特的乡村结合起来。后来受到网友欢迎,可能也是因为作品里激起了他们的一些乡愁和回忆,或者使他们产生了共鸣。”
熊庆华作品《牛车》
寂寂无名近二十年
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支撑
其实,熊庆华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绘画。1976年,他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天性使然,从6岁开始,就拿起画笔临摹小人书、连环画。在八十年代的中部乡村里,并没有兴趣班、培训班供他学习,也没有专门的老师教学。观察、临摹、反复练习……他靠着兴趣的支撑,一点点积累了绘画基础。
熊庆华作品《板车》
由于把心思都花在了画画上,他的成绩不够理想,念到初中时一气之下辍学,从此奔向了另一种人生。1993年,熊庆华在一本中学美术教材上看到了毕加索的作品,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此前,他临摹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但苦于家乡地处平原,仅靠想象无法产生自己独特的山水创作,“总感觉自己没什么进步,思想被禁锢在别人的作品里”。看到毕加索的作品后,他找到了灵感,“那是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那种立体的几何造型吸引住了我,我第一次知道画还可以这样画。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恍惚’地入了油画的门。”
熊庆华作品《救火》
由于囊中羞涩,他舍不得买画布,就找来价格相对低廉的替代品。在纸上多次练习“水粉画”,靠类比来研究色彩和构图,直到有满意的构思后,才在画布上慎重地画出来。为了学习绘画,他从村子里骑上自行车去市区买书,在那个书籍不够丰富的年代,能碰巧买到一本绘画技法书籍,简直是欣喜若狂。“九十年代的时候,攒了很久口袋里也只有十几块钱,一本书就要五六块钱。我买得不多,买到之后研究个大半年,够支撑我一阵子的学习了。”为了创作油画,他还搭着大巴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武汉买画布和颜料。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中,熊庆华坚持了近二十年。
熊庆华作品《我的法拉利》
不经意间一夜爆火
“无心插柳”迎来命运转折点
在那些不被理解、寂寂无名的日子里,熊庆华也曾想过放弃。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得不面对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难题。虽然妻子支持他的爱好,家庭的重担却总要有人担起。为了生活,在周围人的劝说声中,他外出打工,在工厂流水线上做一颗“没有灵魂的螺丝钉”。熊庆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外出打工过,因为觉得实在看不到希望了。但是在外面工作期间,没有画画的时候总觉得失去了些什么,心里过不了那个坎。”一两个月后,他实在适应不了那种重复的生活,几天不拿画笔,总觉得浑身不自在,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在家附近,他找了一份牛奶配送员的工作,工作外的时间还能画画,这份工资不错又能兼顾爱好的工作让他很满意。
熊庆华作品《拖猪车》
2010年,正式拿起画笔近二十年的熊庆华,终于等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的初中同学来到家里,在简陋的画室中被他坚持画画的梦想打动,把他的作品拍下来发到了一个网站上。令他们意外的是,这个帖子竟然火了,熊庆华也第一次体会到被大众肯定和关注的滋味,网友开始称他为“中国乡村毕加索”。有人慕名而来购买他的作品,1000元一幅,对方一口气买了五幅。而在那之前,熊庆华曾以成本价100元一幅售卖自己的作品,却没有卖出去。
熊庆华作品《偷西瓜》
网友称赞他为“中国乡村毕加索”
网络上出名带来的不仅有成就感,熊庆华也终于不再为生活所困,不用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硬着头皮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凯迪、天涯等论坛都是他连接外部的桥梁,作品的一次次成功售卖,终于使他挺直了腰板。“啃老”“废物”的嘲笑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村里人羡慕的眼光。“生活迫使大家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村里的同龄人现在很羡慕我,留在老家还能有自己的爱好和事业。”
熊庆华作品《守瓜棚》
创作遇瓶颈时各种负面情绪涌来
“但我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知名度提升后,熊庆华在北京、杭州、长沙等地办过五六次画展,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那年,他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全国艺术人才作品展,获得了“人民喜欢的艺术人才”三等奖。北京的798晨画廊是他的“伯乐”,2015年起帮他举办画展、代理作品销售,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网络上曾热传他一幅画卖到了130万,熊庆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画画的确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并没有网传的那样高。现在,他依旧与其他普通的父亲一样,为子女上学、结婚所需的经济来源发愁。
熊庆华作品《买卖》
熊庆华获奖
画展举办时,他来到大城市,和专家、艺术家、观众交流。画展结束后,他返回家乡,继续在村子里作画。乡村,永远是他的根源和灵感来源。2015年,他在自己家门口的菜地里建起一座画室,名叫“涤渡”。“涤”来自于清朝画家石涛的别号,在熊庆华看来,这个字里有“随意涂抹、泼墨挥毫”的豪情;“渡”指河边的房子,“涤渡”就是他这座建在河边的画室。他请来工匠搭起框架,其他的装饰、花园全都自己动手。在这里,他兴起作画,门也不关,任由游人参观。旁边的人走来走去,他自岿然不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熊庆华作品《养鸡场》
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熊庆华说,“画画带来的其实更多的是痛苦,创作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遇到瓶颈时,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都会涌来。” 这种时候,“涤渡”的花园就派上了用场。浇花、施肥,在一草一木间放松心情,烦恼就烟消云散了,非议与争论仿佛也离他渐远。
熊庆华的画室“涤渡”
这些年间,有人称赞他画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有人说他根本不懂画画。现在,熊庆华对此颇为淡定,甚至基本上“免疫”了,“有好评自然就会有差评,我无法要求别人都喜欢我。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迎合大众的喜好,就会离自己的独特风格越来越远。在我看来,画画本身是没有条条框框的。接受别人的意见,可能就会把自己坚持的东西丢掉,但我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特别’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如果和别人做得一样,我会感到可耻。”
熊庆华作品《搬砖》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