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王宁:戏曲评论的那些“独门利器”
2021-10-21 22:12

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扬子晚报、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承办的江苏艺术基金2021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艺术讨论不断深入。10月21日上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宁走进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跟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对于戏曲评论的看法和体会。讲座主要围绕做怎样的戏曲评论以及评论者应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两个议题展开。

王宁教授认为,戏曲批评要具有建设性,即要对评论的剧目、演出人员、剧团等提出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建议。这要求评论者自身需秉持端正的学术态度,评价要中肯、公允,不要一味地“放炮”批判,过于偏激的批评反而会削弱批评的力度和价值。评论者要在指出缺点、不足的同时条理清晰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也有利于剧团的良性发展。

批评者必须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首先,要洞悉戏曲史。王宁教授指出当今的戏曲评论存在一个仅从文学视角分析戏曲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的问题,这种评论方式忽略了评论的对象本体。戏曲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有其特有的艺术形式特征,评论者要对其起源、发展、现状等有充分的学术积累,这是批评的基础和底气。如研究昆曲必须了解它一开始并不是舞台艺术,而是源于上层阶级和文人的家班、家乐,重清唱,有着体局静好的特征。

其次,要熟悉戏曲语言,具备文学解析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会造成对剧本的误读和误判。“曲之深者,能发深微”,《桃花扇·余韵》通过渔樵山野的明末艺人苏昆生、柳敬亭之口表达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作为“剧眼”明确指出这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而不能被解读为仅表现男女爱情。《牡丹亭·寻梦》则是一部女性欲望被压抑的哲理思辨剧,评论者需明晰其曲词表达的丰富层次和区别于西方的非写实的“情感叙事逻辑”。

最后,要熟悉本体艺术,包括舞台表演的一切内容。以昆曲为例,出于舞台演出的需要,现代许多新戏多以折子戏的形式呈现,随着发展逐渐行当化和技巧化,编剧在创作时通常会遵循“依行分戏”和“寓技于折”的原则。对于前者,评论者要能看出某折戏的主角儿是谁,是巾生戏、五旦戏还是丑戏;针对后者则要明白它展示的技巧主体是什么,是打戏、歌舞戏还是念白戏,并要能说出技巧的高低好坏。评论者在实践中也可以掌握自己的“独门利器”,如王宁教授对曲牌排场的研究成为他评价昆曲作品的独特视角。

为了让学员们更直观地理解戏曲评论的方法,王宁教授分享了他对2020年江苏中秋戏曲晚会的评论文章,他强调,所有的批评者都必须关注当下,批评要“服从于时代,发出时代的声音,或者说,要代替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

通讯员 耿中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