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两年时间,用9种古代民谣曲调,为60首古诗配曲。近日,一位83岁的苏州老人王敬义在社区走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王敬义3岁跟着母亲学唱“三字经”,退休后奔赴深圳拜师学唱古诗,学成回苏被多所中小学邀请前往教孩子们唱古诗。“古代诗歌都是用唱的方法口口相传,学古诗用吟唱的方法,音乐的美感能帮助记忆,激发兴趣!”王敬义告诉记者。
11月1日上午,记者在苏州姑苏区沧浪街道泰南社区见到了王敬义,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看起来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表达清晰。王敬义拿出了精心整理的60首古诗曲目给记者看,首页做了“唐诗吟唱集”的目录,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大类,其中包括《春晚》、《登鹳雀楼》、《悯农诗》、《枫桥夜泊》等古代诗词名作。记者看到,老人的谱曲全部手写,用的是简谱标注,曲调有天籁调、雨伞调、酒令调、鹿港调等九种。“为方便传唱和记忆,曲调不适合太多,如果每首诗配不同的曲调,可能很多人吟唱起来会有难度,”王敬义解释说。
1938年2月,王敬义出生于江苏句容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很熏陶,他非常热爱唐诗。王敬义五六岁时,父亲请了两位好友每天下午来家里给他讲故事,一位讲“论语”,一位讲“西游记”。王敬义介绍说,家乡原来的旧屋很大,那时候,家中大小客厅和厢房,都挂满了名人的字画卷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要更换内容,“轴子”上的诗句父亲都要教他认。后来,父亲在家中创办一所小学,请了一位年轻的国学老师,每天早起吟诗、练习书法,父亲让王敬义跟着学,从这时起,他的心中便开始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葡萄美酒夜光杯……用‘恒春调’吟唱《凉州词》,可以唱出不同的情感来,在前方打仗的勇士唱,就会唱得雄壮有力,尽显英雄本色,如果妻子吟唱,怀念在前方打仗的夫君,就会唱出哀伤的气氛。用‘茉莉调’吟唱《清明》这首诗,凄迷伤心难过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用“茉莉调”吟唱《山居夏日》这首诗,就有通体清凉,一阵阵浮送着香气,昏昏欲睡之感,充分体现了音乐的魅力和特色!”在王敬义看来,音乐能将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表达到极致。
除了热爱,王敬义心中还怀有一份责任。他关注到作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古文日益重视,希望自己的成果能运用到基础教育中。事实上,十多年前,会唱古诗的王敬义已被多所学校邀请,前往教学古诗吟唱。“在文字发明以前就有诗歌,先有诗歌再有文字,音乐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王敬义说,他在教学生吟唱古诗时,将男女生分开两边,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跟着他哼唱起来,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一堂课结束,该学该背的诗词都记住了,不需要再回家死记硬背。
如今,王敬义随身携带一本小本子,上面记录了9首他每天吟唱的古诗,“走到哪唱到哪”。坚持了几十年,吟唱的习惯让老人每天锻炼肺活量,保持心情舒畅,由此带来了强健的体魄,未来他还打算把《宋诗三百首》、《毛泽东诗选》、《历代诗人笔下的苏州》陆续配上曲调,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