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勇争先!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举行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1-11-04 08:01

七岁立志“设计飞机保卫祖国领空” 七十余载心无旁骛,耕耘航空事业

图片

  顾诵芬,男,1930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顾诵芬是我国第一代战机的主要设计者;第二代战机研发的领军者;第三代战机核心关键技术研究的引领者;第四代战机研制的探索者。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开拓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3日,两院院士,歼8、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作为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沉甸甸的奖章。顾诵芬是苏州人,1930年出生,他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顾秋萍

  出生于江南望族,家学渊源深厚

  顾诵芬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1930年出生的他对家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顾诵芬小时候生活在苏州姑苏区十梓街上的一处古宅内,也就是现在的顾廷龙(顾诵芬父亲)故居(又名复泉山馆)。顾廷龙先生是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故居前的街巷旧称“严衙前”,因明代大学士严讷居住于此而得名。

  记者来到位于十梓街上的顾廷龙故居。顾廷龙故居大门紧闭,透过门缝,依稀能看到里面的房屋已重新整修过,却并没有人居住。

  根据门口悬挂的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顾宅”简介,这座古宅建于清代,现在为中、西、东三路,中路保存得最为完好。居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顾诵芬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后来搬去上海了。

  “我虽然在苏州只待了五年,但是认真读书的习惯,我是在苏州养成的。正是这种爱好读书的风气,使得苏州出了不少有名的文化人和科学家。”顾诵芬曾这样表示。

  回溯至1939年,日军侵华,上海郊区沦陷。江南珍贵典籍面临散亡的危境,顾廷龙与叶景葵、张元济等人创办合众图书馆,取“众擎易举”之义,致力于抢救典籍,以维民族精神。在上海生活时,顾诵芬看书的范围广了,合众图书馆里很多书可以随便看,甚至从线装书里能找到七位对数表,三角、几何这些书籍合众图书馆都有,是清末、民初翻译出版的,另外就是科学画报。

  让中国的飞机设计拥有自己的灵魂

  1937年,7岁的顾诵芬在北京亲眼目睹日军飞机肆意轰炸,一个最初的梦想便暗暗扎根于他幼小的心里——“设计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

  从上海交大毕业之后,顾诵芬与平均年龄仅有22岁的飞机设计团队在无人指导、无教材学习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翻译外文著作、摸透他国机型,“涉险滩、闯难关”,从无到有地描绘出祖国航天事业的蓝图。

  1956年,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顾诵芬作为首批核心成员,担任气动组组长。

  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顾诵芬参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他潜心学习研究国外资料,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设计工作。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首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1981年,顾诵芬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顾廷龙,亦光荣入党。父子二人,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穷尽毕生心血。

  一生,顾诵芬就坚持干好研制飞机这一件事。顾诵芬在航空事业已耕耘七十余载,平生功勋满满。顾诵芬曾说过:“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11月3日上午,苏州籍院士顾诵芬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致贺电,向顾诵芬院士表示衷心祝贺。贺电中写道:少壮担纲,韶华逐梦,震苍穹还望四海;老骥伏枥,晚霞耀天,摘星辰而琼八方。您70余载奠基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是我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望的飞机设计大师,是著名的航空科技战略科学家。您保持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秉承忠诚精业的职业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使命、诠释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

  对家乡感情深厚

  把藏书捐给苏州一中

  寄语苏州学子钻研科学技术

  2019年8月16日,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推出“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为顾诵芬院士九十耋耄祝寿。展览吸引了万余名市民,顾诵芬“设计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的初心与梦想,以及为之穷尽毕生心血的奋斗历程感动了无数参观者。在“七十年家国”板块中,策勋云万里、一生终许国、人间几清芬三个章节串联起顾诵芬院士以拳拳之心,七十余载始终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砥砺历程。

  展览中,展出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顾诵芬当年用过的绘图工具、计算仪器、参考资料等实物原件,近距离了解以顾诵芬院士为代表的航空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

  展览期间,顾诵芬特意录制了视频,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苏州学子的殷切希望。如今,这段完整视频在苏州名人馆二楼院士厅的一体机中长期对外展示。

  “苏州是文化之乡,在各个方面都出了不少人才。”顾诵芬说,“要想搞好航空事业的话,不认真学习、念书、动手、思考,那是不成的。希望苏州的孩子们能更好地钻研科学技术,要建成航空强国必须要依靠有知识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的科学家,靠他们的创新精神来使得我们国家在航空领域有更大的发展,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为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

  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21年5月30日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苏州市科协和姑苏区科协赴北京看望慰问顾诵芬。顾诵芬表示,希望能够更多地建设科学文化传习基地,还欣然为姑苏区青少年题词寄语“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更多顾诵芬故事详见本报今日B4版)

多把尺子丈量建筑遗产!

图片

   王建国院士(中)携团队在钱家渡项目现场调研

  11月3日,王建国院士、崔愷院士领衔、由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中建八局和浙江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既有技术创新的科学内涵,又体现了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大关切。 通讯员 唐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城市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

  城市总是面临着新生与衰亡、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王建国说:“城镇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建筑遗产构成了真实的人居环境,这是我们今天能够体验的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处理保护、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王建国说:“现在的城市不可能不盖高层建筑。我们能做的就是合理保持并引导城市形态增长的年轮梯度、处理好保护、传承、扬弃、发展之间的关系。”南京城墙内42平方公里土地,北京二环以内是62平方公里,对这样的历史城市,要考虑的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 城市既需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也要有现代城市必须具有的功能和人口集聚度,必然也要有新的高大体量建筑。王建国说:“我们应该在城市中阅读出时间岁月时而流逝、时而凝冻的建筑遗产见证物,历史传承与现代化交相辉映,既要传承文化,做好今天,也要拥抱未来。”

  要解得了乡愁,也要看得见未来

  项目组认为,今天进入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阶段,我们在城市里应该在遗产价值判定基础上,提倡“应保尽保”。但是也不能说一座新房子都不能盖。

  城镇建筑遗产为什么要多尺度保护?对于本体的建筑,我们要研究建筑的“延年益寿”,考虑结构耐久性和补强修复技术、房屋材料的退化机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小病,防大病”的预防性干预和保护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群,尺度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必须把活态的社会状态纳入保护对象。到了城市这个级别,要考虑的就更多,甚至包括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以南京为例,我们首先要保护的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城市山水格局和都城空间结构,南京不管怎么变,城市的格局不能变。古城格局和秦淮河的关系不能变,历史街区的风貌要保持相对完整性和渐进优化的特征。比如,夫子庙、门东、门西保持明清以来直至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但是不能让一个城市里到处都是明清时期的风貌,近现代南京城市发展中一些代表性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公共住宅也需要纳入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对象。

  项目团队在先后完成了北京老城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明故宫保护规划、南京愚园风景名胜设施恢复和复建、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的整治等重要项目。

  解决古建聚落保护中的“一揽子”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是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内容。项目组对全国多座城市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研究,研发了面向街区-建筑多尺度保护对象评价优选的“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DSS)和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全新工作流程。

  例如,在宜兴市丁蜀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再生案例中,项目组针对街区房屋年久失修、设施缺失、风貌杂乱、文化传承失控的现状,开展了近20年的持续科研攻关,先后研发了针对街区风貌整体性的性能化规划设计方法、针对民居建筑的联体-共生结构保护技术、物理环境改善、砖木建筑与设备系统一体化设计等系列创新技术;制定了古南街传统民居建筑的改造导则供居民自主的建筑环境改造参考;通过轻介入、微更新和逶迤前行的更新模式,整体复兴了该街区明清以来延续的紫砂工艺传承,成为中国历史街区中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历史保护与社会发展共赢的典型范例。

  相关新闻

  东南大学共有6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李小男 唐瑭 记者 蔡蕴琦)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东南大学共有6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科技大奖2项,除《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外,东南大学牵头的另一项目《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成果实现了我国高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并服务全球的重要转变。

  此外,东南大学参与项目获奖4项。东南大学参与的项目《面向多义性对象的新型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耿新教授等参与)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预应力结构服役效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土木工程学院周臻教授等参与)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交通学院王声乐教授等参与)《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土木工程学院郭彤教授等参与)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