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夏历十一月十三)是王安石1000周年诞辰。“微史记”周刊邀请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涛,为我们讲述诗歌史中的王安石。上篇主要讲述了王安石诗歌的影响力,及不同时代为何对他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本篇讲述王安石诗歌中的南京。
记者:王安石至今留存诗多少首,与南京有关的大致有多少?他在南京发生过哪些比较重大的人生大事?
徐涛:王安石现存诗1600多首,其中有些作品作于何时何地还有待考证,但据我的粗略统计,与南京有关的就已超过500之数,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左右。
王安石的籍贯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他是在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十七岁的时候,随父亲王益到的江宁(即今南京)。王益时任江宁府通判,两年后病故葬在当地,王安石一家就在南京定了居。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其间除偶有短暂还家外,基本都在任上奔波,直到嘉祐八年(1063)他的母亲吴氏去世,才解官归江宁丁忧。本来他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守丧结束后就应该回朝任职,但他数次回绝了朝廷的征召,一直留在江宁。到宋神宗即位的熙宁元年(1068),他才应诏入京,次年即开始主持变法。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八年(1075)再入相,九年(1076)再罢相,自此之后,直至他去世的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日,王安石一直都在南京,过着退居林下的生活。
今年是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荆公的故里抚州市就策划了大型的纪念活动,其实王安石与我们南京的缘分更深,他从十七岁后就“落户”江宁了,就是我们南京人。我们的城市曾生活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况且,王安石可不仅仅是“住”在南京而已。治平、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在南京设帐讲学,培养了陆佃、龚原、郑侠、郑侨、沈铢、侯叔献、吴点、郭逢原、华峙、汪澥等一大批社会精英,为宋代的政治改革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人才输出。至于文学方面,单是荆公在这里创作的500多首诗歌,就是南京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了。而且王安石晚年,有不少文人士子如郭祥正、俞紫芝、杨骥、陈辅、叶涛、蔡肇、魏泰等围绕在他身边进行诗文唱和;元丰七年,苏轼路过金陵拜访王安石,两位文坛巨子化解了政治上的宿怨,谈佛论文,互赠诗篇,相聚甚欢;有记载称,黄庭坚也曾至金陵与荆公论诗。可见在南京隐隐形成了一个以王安石为中心的文学圈子。所以您看,纵观王安石一生,无论是从生活史、学术史还是文学史来看,他都与我们南京的渊源更深。
记者:王安石有《江宁夹口》诗:钟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有注解说,南楼与北斋,指的是南涧楼和昭文斋,都是王安石在南京的读书处。若画一幅王安石的南京旅迹图,他都到过南京哪些地方,或他的诗里都写到了南京的哪些地方?
徐涛:王安石生活的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年了,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变迁太大,很多地方已经讲不清楚了。离王安石年代并不算久远的南宋人李壁,自荆公之歿至李壁之生,其间只不过隔了七十年时间,大家都还是宋朝人,但他为荆公诗作注,就已经不清楚“南楼”“北斋”究竟是哪里了,他推测“北斋”有可能是“高斋”,这也是因为王安石本人写过《和王微之登高斋》等不少与“高斋”有关的诗歌的缘故。至于“南楼”“北斋”是“南涧楼”“昭文斋”的说法,那也只是今人据王安石诗文所作的推测罢了。
王安石诗文中提到的钟山、秦淮河、玄武湖、栖霞寺、白鹭洲、清凉寺、定林寺、牛首山等地,如今倒还都在,不少地方仍是旅游胜地。值得一提的还有半山园。
王安石罢相回到江宁后,于元丰二年(1079)春营建半山园,因此地距城东门七里,距钟山亦七里,故以“半山”命名,王安石也被成为“半山老人”“王半山”。半山园所处之地四无人家,仅蔽风雨,又不设墙垣,看上去就像是供行人休息住宿的传舍一般,哪里像是退休宰相的“豪宅”。王安石平日里就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两个仆从,往来于钟山之间,随兴所至,或坐松石之下,或至田野之家,或入佛寺,走累了就停下读读书,饿了就与仆从分饼而食。有人劝他乘坐由人抬的肩舆,这样比较舒适,但他说自己“未敢以人代畜”;见到有地方官员出行时传呼喝道,就是在前面引路的差役吆喝行人让路,他就讽刺人家“但怪传呼杀风景”,意思是官威太大破坏了山里的风景。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生了一场大病,遂将半山园舍为佛寺,宋神宗亲为赐额“报宁禅寺”,于是“半山园”也就成了“半山寺”了。南京半山园的遗址还在,在其遗址上还修葺有“王安石故居”,如今好像也已对外开放了。
记者:有史料说,王安石与其家人都归葬南京,但也有一种说法,王安石遗骸最终移葬别处,不知王安石最终魂归何处?
徐涛:2009年10月,江宁将军山发现王安石父亲王益及长兄王安仁的墓地,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夫人,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等人,也都葬在南京的钟山周围。至于王安石,他的墓也在钟山,宋人周煇《清波杂志》有明确记载:“王荆公墓在建康蒋山东三里”;此外据陆佃《江宁府到任祭丞相荆公墓文》、叶梦得《同惇立游蒋山谒宝公塔王荆公墓晚过草堂寺周颙故宅也》等人的诗文,也可证明王安石墓就在钟山。
但到明代,王安石墓的踪迹已说不清了,这可能是由于明初建都南京,修建皇城宫禁大大改变了南京城的面貌,以至于“宋以前遗迹多不可寻矣”。
据后世有些地方的王氏家谱称,明太祖朱元璋曾让王氏子孙为王安石迁葬,但正史史料中似还没有发现相关记载。明人沈德符的笔记《万历野获编》中倒是有记载:正德年间,南京的太监石岩为了自己营治寿穴,就拆毁了附近的古冢以取其砖石,后来翻出一块墓碣,发现竟然就是王安石墓。当然,这则记载的野史传闻性质也比较大,同样不能完全采信。民国时期,又出现了江宁麒麟门外发现了王安石墓的报道,但也缺乏令人信服的可靠证据。所以我们今天要了解王安石墓的真实情况,只能期待于将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实习生 张博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