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名校名校长名师”系列访谈——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洪榴:“看见”伙伴的优秀,凝聚“榜样”的力量
来源:紫牛新闻
2021-11-23 11:25

名校长介绍:

洪榴

2004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6年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2012年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2018年评为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

用温暖的方式,做美好的教育

“近30年教育生涯,有20多年都是在实小,这里的伙伴、学生让我感受到很多温暖。”1991年,洪榴踏入常熟市实验小学,从一名语文教师到一名校长,23年来,洪榴用温暖的方式,做优质的教育,伴随着常熟实小的孩子们一同成长。

2014年,由于工作需要,洪榴被调到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担任校长,办学6年。在2020年8月份,洪榴再次被调回到了常熟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我这6年的工作中,我把东南实验小学当做一个新生的婴儿般去‘抚养’,但当实小需要我的时候,我想到我个人成长离不开实小,因为实小的栽培,才有了现在的我,当实小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应该义无反顾的回到母亲般的实小身边。”

“提高教学自信力,就是要理解儿童,打开课堂,自我建设。”作为一名资深语文教师,洪榴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基于儿童立场的研究,应是对生命价值和精神世界的体认、思考和挖掘,以对儿童的关爱、帮助和成全为起点和终点。对语文教师而言,爱学生、帮助学生,就是以语文的方式成全他,成全他完美的人格和智慧,成全他由语文而来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保持和渗透对学生的语文式关注。

走出去又回来的经历,让洪榴有了很多创新想法、做法,让常熟市实验小学向着更好、更优质发展。在访谈过程中,洪榴始终认为,常熟市实验小学虽然历经百年,但仍正值青春年华,她将带领学校老师不断去挑战,去突破,去寻找更适合儿童的一种教育方式。“现在的教师、校长不缺乏教育理念,缺的是行之有效地让教育理念落地的教育方式。”近一年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着她,牵引着她的思考与行动。

洪榴用她独特的方式来看见老师的优秀,传递教育的温度,发挥榜样的力量。目前,常熟市实验小学作为常熟市协作集团的龙头学校,全方位地引领和辐射区域内学校。学校坚守“立德树人”,并以“教育,是生命和生命的美好遇见”的温暖,用“寻美课程”为抓手,开展精彩多样的活动,丰富着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绘就成孩子们独特的成长足迹。

访谈面对面

记者:我们了解到常熟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您是怎样让学校“焕发生机”,变得如此朝气蓬勃的呢?

洪榴:年龄大的教师具有充分的教育经验,而我需要做的便是推动他们,向着新生、向着蓬勃、充满朝气地前进。我从东南实验小学回到实小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叫“看见”。我采用给老师写生日寄语的方式,怀着崭新的目光去看见我熟悉的伙伴。每到老师生日,我会精心手写一张贺卡。这张贺卡里面是我对老师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些方面的回顾,再写上肯定、感动和祝福,而且我会亲自的送到老师的手中,或是工工整整地放在他们的办公桌上。老师们收到贺卡,都会非常感动,很多老师会在朋友圈晒出我对她的祝福。“看见”就是通过校长的眼睛,看见老师的优秀,再重新发现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一种教育力量。每一年的生日寄语都不一样,形式和内容都是全新的,“新”是我想通过“校长生日寄语”传递出来的一个理念:在常规工作中,我们可以改变一些形式,哪怕是微小的细节。创新并不难,可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细微改善。我可喜地发现,有一些年轻的老师很好学,会把我这样的一种“送祝福”形式,模仿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方式的小小的传递,这就是“看见”。

记者:在“看见”学生、老师的过程中,您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您“看见”了什么呢?

洪榴:我要“看见”老师,更要“看见”学生。比如,为了更好的看见儿童,我做了一个很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活动——“校长小助理”。其实很简单,学校发布“校长小助理招聘”的公告,孩子们自己申报,投递自己的简介。我们进行适当的筛选,这便是孩子们的第一关。第二关是现场“答辩”,孩子们会准备一个很简短自我介绍的才艺展示,我会问一些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是校长,你想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或是“你对我们实小的老师有什么样的评价?”等等,让孩子们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校长和学校德育处的老师们,以及学生代表,会进行现场评分,在20多位候选人当中,选拔出6-8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将正式被聘为我的“校长小助理”。我会为定制印有他们姓名的笔记本,在校长小助理们上岗的第一天送给他们,给他们布置工作。校长小助理们,会被隆重地请到我们的教师大会。我作为校长,要向全体的老师发出一个恳请,希望老师们积极支持这几位校长小助理,因为他们会听老师的课,采访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然后进行一些学校的评比等等。工作时间为一周。在这一周当中,他们完全可以以校长的身份走进某一个老师的教室里面,然后听听某个老师的课…… 在这个活动当中,我看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听到了老师与我的共鸣,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优秀与成长,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记者:我们发现,在这个学校里,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亲切、温暖地向您问好,孩子们为何这么喜欢您呢?

洪榴:想让孩子主动向他人问好,我觉得首先我们要主动向孩子问好。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我一定会出现在学校门口,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和每一位老师打招呼,每一个孩子问好,一直坚持到现在。开始的时候,我会发现孩子们会对我有一些陌生感,也不会回应我,但我坚持去做:“孩子们好!宝贝好!某某老师好!早呀!……”现在,孩子们都觉得问好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有的还会远远地就会跟我打招呼。我觉得美好一天就是从问好开始的。通过我这个“问好榜样”,我要传递的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让孩子们成为懂礼的人,不妨我们主动地去“示范”。我的伙伴会开玩笑问我累不累,我当然累,但我乐此不疲。因为我从这件事情当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所以我就觉得不累。我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在这个小小的举措里,发生了一种变化,改变了一种状态,我觉得更加高兴、幸福。孩子们变得特别阳光。看到老师们、孩子们的微笑,我突然间就会觉得很温暖。

记者:老师们、孩子们都以您为榜样,您认为作为一名校长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榜样呢?您是否也有自己的榜样呢?

洪榴:我能够放心地在校门口值日,是因为我身后是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的时候回到校园巡视,我会看到每一个教室都有老师认认真真、有条不紊地组织孩子们晨读、晨会。榜样的力量是相互的,我的团伙伴们,也是我的榜样。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科学老师给学生们上晨读,她把自己的手机连接在一个蓝牙播放器上,播放科学故事给一年级的孩子们听。我特别感动,我觉得“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这位老师就是我的榜样,她有一颗对儿童的爱心,责任心。我想,不管是什么学科,不管是什么身份,也不管他的年龄,只要有爱,真心去爱孩子们,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好办法。在这方面,校长也一定要做有爱的,有办法的榜样。

记者: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当遇到特别调皮或者身心上具有特殊情况的孩子时,您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呢?

洪榴:调皮捣蛋、身心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时常会出现,这也是让老师十分头痛的事情。我非常理解,老师们要教很多的孩子,再遇到一些特别的孩子时,他们的内心也会出现焦虑。这个时候,校长就一定要成为跟儿童交往最厉害的那个“榜样”。我比较得意的是,我还没有遇到,我不能够去沟通、亲近的孩子。让自己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校长,我也有自己的小秘诀。第一就是,把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成为儿童的伙伴。回到常熟市实验小学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的办公室。我把它合理地调整了一下,放了一些比较矮的凳子,然后把我自己的尤克里里、非洲鼓和一些好玩的画笔,甚至把我画的画,都放在了这个小空间里。当我得知一些特别难相处的孩子,我就会邀请他进来,我坐得很矮,跟他要平视,然后听他内心的想法。当有一个人真心在听,孩子是愿意把心扉打开的。我不会居高临下的,不会以教育者的身份来教育孩子这件事情错在哪里,而是先去理解,然后再思考如何来帮这个孩子。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说说看看有什么是我可以帮你的”。

记者:您作为常熟市实验小学中跟儿童交往中最厉害的那个“榜样”,有没有一些与孩子之间的小故事和我们分享一下?

洪榴:去年,六年级的一个孩子内心极度的焦虑,被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我整整陪伴了一个学期,只要他一有空,就在我这边。我也通过自己的一些才艺,比如,在瓷盘上画画,我让她和我一起来画。在她画的并不多么好看时,我会给添几笔,让作品美起来。画好的碟子,我拿去烧制,当她看到自己画的成品后特别开心,这是他努力之后的结果。不知不觉,我就跟她建立了朋友般的关系。有一次她对着我哭,哭了整整一节课,我一直一直陪着她。到了午饭时间,我给她点了一份餐,我们一起吃午饭。我尝试着去开导她,慢慢地,这个孩子好起来了。我觉得,有时候医生所说的焦虑症,也还不是真正的焦虑症,可能是孩子在某一个特殊年龄阶段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只要有人陪伴,有人理解,还是可以走出来的。非常感动的是,她的班主任老师也非常的重视。这个孩子有时候会发微信给老师,讲自己的心里的难过,老师会很耐心地开导。在我们的陪伴下,这个孩子很顺利地度过了内心波动期,最后还以比较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让我非常高兴。遇到特殊儿童,有的时候老师们会向我求助:“洪校长你能不能帮帮我啊?”我说行,没问题,在老师需要的时候,作为校长就要挺身而出,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记者:您总把学生们、老师们、家长们称为伙伴,为什么用“伙伴”这个称呼呢?这个称呼是否给老师、给学校带来了某些方面的改变呢?

洪榴:因为我在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的时候,教师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所以我一直称呼他们为“小伙伴们”,这种称呼可以给他们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伙伴们,我们去吃饭吧”“伙伴们,我们去开会吧。”回到常熟市实验小学之后,教师们的年龄普遍偏大,我有些犹豫,如果我再喊他们伙伴,他们会不会觉得有点不能接受?但是我想还是要坚持“小伙伴”的称呼,我觉得无论年龄,伙伴这个概念都是一直存在的。我们在一起工作,我们相互陪伴、帮扶,这是一种很好的一种同事关系。不仅是同事之间是伙伴,和儿童也要成为伙伴,真真切切地去听听儿童内心想法。因为我们的学校为了谁办?就是为了儿童,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真正唯一的目的。我们学校还有家长义工团队,曾经的团队名字是“青松义工团”,上个学期我们把它改名为“邑家人”。家长们也是我们的好伙伴,是一家人,我们都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无形之中,“伙伴”这种称呼让我们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了,同事和同事之间的距离更加紧密,更加温暖了,和家长的心也贴的更近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实习生 李心洁 王嘉琪 吴茜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