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大家很熟悉的《送别》是李叔同的作品,昨晚多次在话剧《李叔同》中出现。
话剧《李叔同》作为“紫金小剧场艺术节竞演单元”剧目,昨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黑匣子剧场上演,气氛过于热烈,连台阶上都坐满了观众。剧中演员是南艺导演系2019级学生,舞台两侧的古琴现场演奏以及半文言台词,给演出增色不少。
以师生情为主线,刘质平是南艺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仅仅从资料上显示,李叔同的人生绚烂又神秘,每个故事展开都能说上好长时间。
为此,话剧《李叔同》在结构设置上花了心思,以李叔同和刘质平的师生情谊为主线,串联起李叔同人生中的几个主要事件,表现其“悲欣交集”的人生,以及师徒二人“男儿奋袂”的成长故事。
全剧注重史料性、戏剧性和抒情性。留给世人无数艺术瑰宝之余,也留给了后人对艺术、对人生的无限遐想。
该剧的编剧、导演王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从三年前就期待将李叔同的故事搬上舞台。今年终于迎来了“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竞演”的机会,她带领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学生准备了一个多月。
至于为什么选择李叔同与刘质平的师生情,王婷笑说,选择了“师生”的角度演绎的同时展现了先生在艺术教育中的“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的“人格教育观”和对刘质平的影响。师徒二人之间山高水长、君子之风的师生情谊,在老师和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且刘质平先生,是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刚好以此切入,也有致敬的成分。”
古琴演奏和半文言文台词,凸显剧目底蕴
音乐,在李叔同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话剧《李叔同》也同样离不开音乐。
演出现场不仅有大提琴,还有现场古琴演奏,舞台两侧各坐着一位弹奏古琴的学生,在人物情绪变幻时,伴以悠远的古琴,非常有韵味。
导演王婷解释说,古琴的运用主要体现的是李叔同在跟自己对话,它有一个旁白的作用,“《李叔同》这个剧,最终想要呈现的是’找自己’,他要找到’我是谁’”,古琴的特质很适合这样的自问。
而大提琴则是剧中刘质平的道具,他多次通过大提琴来展示他对音乐的理解,以及他在李叔同的指导下在不断进步。
更令记者比较意外的是,剧中很多半文言文的台词,记者在现场并未发现提词器,饰演李叔同的演员汪海若承担了大量这样的台词。半文言文的运用不仅契合历史,也更显该剧的文学底蕴。
校园剧目也有大腕,舞美等由江苏一线大咖坐镇
王婷在演出前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表示,遇到江苏省原创剧本孵化项目后,8月就把剧本它写出来了,本来打算9月开学后马上排演,后因疫情,一直等到10月22日才开始排,也就是说,全剧组只有1个月的时间来筹备。“虽然创作时间很短,但是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王婷介绍说,他们每天都拿出半个小时去体验人物。
虽然听起来似乎是一出校园剧目,但记者发现,《李叔同》的舞美、服装、灯光等都由江苏一线大咖坐镇。
其中,剧本指导为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陈捷;舞美总监盛晓鹰是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现任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指导;服装设计王雯婷曾担任江苏综艺频道多个项目的特聘化妆师;灯光设计何异艺是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多次参加静安戏剧谷、乌镇戏剧节等;舞台设计邓伟则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系教师。
演员谈:不可心太冷,不可心太热,李叔同教会我们很多
昨晚这场演出中,演员们的年龄基本都在20岁左右。饰演李叔同的南艺导演系2019级学生汪海若,稳重大方的台风,得到了观众一致点赞。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大三学生能扮演传奇的李叔同先生,非常荣幸,“这一个多月来,我身体里失去了一些,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东西,收获颇丰”。
而饰演刘质平的陈实也表示,自己原先是一个比较急躁的性子,在扮演中,常常与“李叔同”对话,“不可心太冷,也不可心太热”,他学会了务实、循序渐进、不浮不躁,这些对自己都是教诲。
刘子粤也是饰演李叔同的演员之一,“刚开始,对于这个角色也有些不太适应,感觉他离自己很远。慢慢的,在剧中跟着李叔同本人找寻自我,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断弥补。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重要。”
作为导演系的学生参演大剧,他们都表示,这对自己未来的导演工作是一份历练,知道怎么演,才知道怎么导,都是有帮助的。
导演谈:小剧场不“小”,更具实验性
王婷告诉记者,她所理解的校园小剧场,其实并非空间的“小”,而是它的观演关系发生了变化,观众沉浸剧中的感觉更强烈了。她认为,小剧场更多地应该承担一种实验,一种实践,完全打破“第四堵墙”的这种观演关系,这是它最特别的意义所在。
而参演的同学们也表示,今年他们正在上大三,这次排出的《李叔同》是毕业大戏规格的,而且还能参加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非常幸运。江苏推动小剧场建设对他们来说帮助太大,包括人生经历,创作理念与专业收获,而且这些举措对江苏和南京的戏剧市场培养也有很大益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