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沭阳庙头,看七旬老人手工制作“千张”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1-12-07 11:56

 季节入冬,千张更加方便保存,订货量陡增,在沭阳县庙头镇冷庄居委会,曹氏千张第三代传人曹玉安每天早早就忙碌起来,“上阵”制作千张。

图片

曹玉安老人在把黄豆洗净

千张,在农家的餐桌上,可当饼卷菜吃,可凉拌吃,可清炒吃,可煮食、烧汤吃。千张这款豆制品,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是餐上的百搭菜品。

庙头千张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清代大诗人袁枚做过沭阳父母官,他在《随园食谱》中,主张使用山珍海味给沭邑豆腐或千张佐料。

图片

曹玉安老人把洗净的黄豆拎到一边去

曹玉安说:“制作千张是个每天重复流程的‘精细活’,每天将头一天泡发好的黄豆,磨制成豆浆,然后将豆浆煮开,接着勾上卤形成豆腐脑,搅拌以后放在一个大的缸里备用。”

“我今年73岁了,精力不够了,一天做30斤黄豆能将就对付,再多就觉得累了。还好,现在儿子、媳妇都能帮上忙,很快就退居二线。”曹玉安说。

图片

曹玉安老人和儿媳在加工千张

曹玉安的儿媳妇李方娟将特制的木框安放好,里面先铺一层薄棉布为底,倒入几勺豆腐脑,再盖上一层薄棉布,一层一层周而复始。随着最后一勺豆腐脑倒入木框,30斤黄豆打出的豆浆做出的豆腐脑浇完,就花一近两小时,她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

庙头千张一直以薄而柔韧闻名,有人做过试验,把庙头千张揭一张放到报纸上,可依稀看到下面的标题字,把它举起来迎着阳光看,象是金色的丝绸那样匀实耀目。这主要靠"浇浆"技艺,非一般人所能掌握。这一次,这“浇浆”工作全部由李方娟一人完成,可见其已经深得真传。

图片

经过一道道工序,千张加工完成晾了起来

接下来就是制作千张最重要的环节了,压制挤出水分,古老的特制压榨工具不断进行挤压,水分沥沥渗出;去掉木框,再压制一遍。这道工序是力气活,曹玉安亲自上马,他娴熟的操作,让他看上去不像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二次压榨完成,就进入了最后一道操作,李方娟将棉布一层一层的揭开,一纸纸薄如纸的千张呈现在眼前,薄如纸张,温润如棉花,质感细腻柔滑,真像是一件精美艺术品。

曹玉安介绍说,这个制作千张的手艺从祖父辈就传下来了,代代相传,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因为常年跟千张打交道,他的手都泡得发白。

虽然辛苦,但是这纯手工做的千张却很受欢迎,不愁销路。夏天保存天数少些,生产量相对少些;入秋后,销量就逐渐上升,正常一天要做百十斤千张;到春节前后,上升到最高峰,一天不管制作多少都被抢购一空,其中不乏有北上广的客商和友人。

老曹不仅自己通过加工千张富了起来,他还将制作千张这个祖传绝活传授给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庙头镇党委政府对于"庙头千张"的发展、销售及工艺的挖掘,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庙头千张”顺利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讯员 仲启新 伍元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