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2月8日讯(记者 刘浏)12月6日,紫牛新闻报道南京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首次发现野生小叶栎种群,改写最新版《江苏植物志》关于南京市无野生小叶栎的历史记录。今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发现野生小叶栎的专家,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陆生维管束植物调查组负责人李新华,听他介绍了发现这一树种野生分布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将通过3年时间,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家底”。李新华带领的调查组在溧水和高淳发现了野生小叶栎种群,组成小片天然林。“附近是当地比较有历史的小寺庙,周边居民保护意识很强,树木植被保护的比较好,极少遭到砍伐。” 李新华介绍,据2013年出版的《江苏植物志》记载,江苏省野生小叶栎产宜兴和溧阳山区,南京市仅江浦(浦口区)有小片人工林。这次野生小叶栎的发现,让调查团队兴奋不已。
“小叶栎的果实是椭圆形的,而且我们在现场看到果实非常多,在树上和地上都可以被松鼠和鸟类作为食物,例如红嘴蓝鹊等鸟类,都会喜欢吃。这种树为动物提供食物,可以丰富动物的多样性,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李新华说,野生小叶栎的发现对于南京的生态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本地有很多物种没有被全面认识,就像这小叶栎种树木非常稀少,现在我们发现南京气候土壤是适合它生长的。”他还提到,小叶栎的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都很好,可以在绿化中推广。目前绿化中,种的多是毛竹林和松林,功能比较单一,而小叶栎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地,功能非常多。
记者了解到,调研人员如今已经在这两片小叶栎树林边建立了长期检测的设备,在四角设立了保护桩,并进行了GPS定位。记者看到,这种黄色标记桩上写有“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调查”的字样,未来调查人员将在四角合围区域内进行长期跟踪,检测树种的密度、生长情况等等,以调查种群保护情况。
“我们目前在地图上把南京市划为网格,从最北部到最南部,按照十公里乘十公里的网格,分区域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李新华说,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调查,已经找到了江苏丘陵山地自然环境中发现的最大野生蜈蚣草种群、罕见的大片褐果薹草形成密集的地被植物。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查到野生植物物种279种,最新发现的3种植物种群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