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刚过,12月14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一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引发网友愤怒。
该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称“当年的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了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这个‘30万’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
在网友爆料的视频中,该教师说:“当年的侵华日军到底在南京屠杀了多少人,30万人是没有数据支持的。30万人是从一个人的笔记里大概估计的,也有估计三千的,有估计两万的,有估计五十万的,有估计七万的。”“死的是谁,有名有姓的是谁,如果没有名没有姓没有身份证号,你这个30万只是一个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
12月15日晚,@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发布情况通报:12月14日23:34,有网友在新浪微博反映我校东方电影学院教师宋某某在课堂上发布错误言论。12月15日上午,学校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高度重视,即刻成立工作组,已启动调查程序。学校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予以严肃处理。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沉重的社会记忆之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各种血腥暴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5日发布“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为30万人以上”的铁证史料图片,并称:“国家公祭日刚过,要给某些人上一课”。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中写道,在谷寿夫不对驻南京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余万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此外,@共青团中央也引用了《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的史料,并发微博称:侵华日军屠杀我南京30万同胞的惨案铁证如山,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铭记历史,守护真相。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以上,铁证如山。妄加揣测,质疑历史真相,枉为人师!忘却苦难,否认他国恶行,枉为国人!教育欢迎求真,但打着“辨伪”,为罪人开脱,抹除民族苦难,这般无知无德怎配指导下一代?历史为根基,教育是民族未来。未来失了根基,民族将何存?
再来科普一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
在中国,自1947年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以来,普遍认为约有30万人在大屠杀中遇难。在日本,日本政府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也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否认派”的论调得到部分日本政商势力的支持,在华人世界引起强烈反感,这也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历史问题之一。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4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