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孙宅巍:“30万”这一数字背后,历经几代人艰难求索
2021-12-18 22:00

2021年12月14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某某在课堂上质疑“南京大屠杀30万名同胞遇难”,引发公众关注。目前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已经给予其开除处分。近日来,该话题还在不断发酵,今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请他梳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过程。

30万同胞罹难,这个数字怎么统计来的?

采访中,孙宅巍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表示,认定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达30万人以上是有充分根据的。如今,“300000”这一黑色的数字,已经赫然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入口处墙壁上。这既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揭露与控诉,也是对300000冤魂在天之灵的慰藉。

孙宅巍认为,研究遇难人数应走出误区。对于遇难者的人数,过去曾经出现过40万人、50万人的说法;在大陆学术界基本认定为“30万人以上”之后,仍不断出现34万人、35万人、43万人等类的说法。新的资料还会不断发现,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史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但重要的问题在于尊重历史事实,即:一要尊重和承认侵华日军任意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的事实;二要尊重和承认侵华日军的这种屠杀还是“大规模” 的这一事实。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对遇难同胞尸体掩埋与处理的研究中,延用着慈善团体、市民群体、伪政权与日军部队这四条渠道。

第一条渠道:慈善机构共收埋尸体19.8万具其中,世界红字会南京分会收埋尸体43123具;世界红字会八卦洲分会收尸1559具,南京市崇善堂收尸112266具,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收尸22691具,南京同善堂收埋军民尸体7000余具,南京代葬局收尸1万余具,顺安善堂收尸约1500具。

第二条渠道:市民群体共收埋尸体4.2万余具;第三条渠道:伪证权共收埋尸体1.6万余具;第四条渠道:日军动用部队毁尸灭迹约数万具。

孙宅巍表示,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共有24.6万余尸体分别为慈善团体、私人和伪政权收埋;有数万具尸体被日军焚尸灭迹;另有相当数量的尸体,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列入统计;还应在已统计的尸体数字中,酌量扣除数千具在战斗中阵亡的中国军人数字。据此,应当说,1947年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中,认定南京同胞“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是有充分依据的。

战后军事法庭早已确认事实

这一数字被最终认定,走过了风雨历程,经历了几代人的艰难求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形成科学界定。孙宅巍表示,遇难者的人数从10多万人,变化到50多万人、30多万人、40多万人,最后又回归到30多万人。这种变化,体现了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即由浅入深、由粗而精、由低级到高级。这种变化,也体现了蒙受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尊重事实、承认现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

从30年代的各自叙述,原始认定,到40年代进入官方调查,依法判定阶段。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提到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上。至1947年3月10日,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谷寿夫战犯案件判决书》中,则郑重判定,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十五万余具。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但在当时的文件中,对于具体情况没有作出过回答。

历时4年,得出最有说服力数字界定

自1983年底起,由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直接负责,建立了“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和“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立了13处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等配套书籍。这一巨大的系统工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官方、公众和学术界经过认真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共识,即: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

“30万人以上”的重新确认,来之不易。一是广泛地发动了群众。经过全市各区县、街道和乡村普遍发动,认真搜寻,共发现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1756人,逐个登记造册,留下证言,为准确地估算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信息。二是深入地挖掘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以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重庆、成都等地的图书馆等单位收藏的有关历史档案和报刊资料。据此,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前人的工作成果,为新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严密地进行了论证。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历时4年,反复讨论,反复推敲,终于得出了在现有条件下最有说服力的数字界定。具体统计与宏观把握的结合,无疑大大提升了“30万人以上”遇难的可信程度。

孙宅巍

科学界定之后如何进一步完整表述

90年代以来,国内外涌现出一大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如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满铁档案中有关红十字会埋尸的统计,德国档案馆收藏的有关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资料,上海档案馆收藏的南京及其外围红字会埋尸的记录,美国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资料,以及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等;《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魏特琳日记》等一批有影响的外国人士日记,也相继被发现和正式出版。学术界利用新发现的资料,对南京沦陷时的人口和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作了认真、严肃的探求,进一步认定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这一时期对死难人数的认定,依据更加丰厚,视野更加开阔,结论更趋成熟。

1997年5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孙宅巍主编,陈娟、胡菊蓉、段月萍任副主编的国家社科“八五”课题、学术专著《南京大屠杀》。该书吸收了国内外对南京大屠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了大量新发现的档案、口碑资料,从统计遇难者尸体的数字入手,确认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在30万人以上。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加大了对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力度。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组织南京大屠杀研究团队,到欧美、日本等地广泛搜集资料,由张宪文教授领衔主编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共72册。由张伯兴会长、朱成山馆长领衔主编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丛书》共35册。在此基础上,张宪文教授主编的3巻本《南京大屠杀全史》得以问世。以《南京大屠杀全史》为代表的学术界主流,在述及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时,没有再去刻意求证某一个数字的正确,而是同时客观地论述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20万人以上” 和中国军事法庭判定为“30万人以上” 这两个历史上形成的权威法律文件的记录。这是在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认定上的一个进步,也是一种较为实际和明智的选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