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纪念馆,历时三十载、两位院士接力设计
来源:扬子晚报
2021-12-20 09:17

在南京市规划资源局的馆藏档案中,有这样一部分信息值得关注。从2014年起,江东门纪念馆成为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该局城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完整地记录了其用地、规划、建设等重要节点事件。记者通过梳理史料,还原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历时三十载、前后四次的规划建设历程。

通讯员 陶乐 朱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图片

总平面图

历时十年,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

水西门大街418号,早已成为了很多人记忆中抹不去的一处所在——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灰白色调的建筑群落及雕像,四处蔓延着凝重的气氛。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遇难人数超过30万。

为了将这段血写的历史永远铭刻在南京土地上,1983年底,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当年日军屠城埋尸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建馆立碑。馆藏档案显示,1984年11月,纪念馆的建设用地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为正式开工建设做准备。

1985年2月3日,来宁视察的邓小平同志,题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正式揭开了纪念馆建设的序幕。该项目于1985年2月16日提交了工程开工申请报告,同步领取了建筑执照,并于1985年3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985年7月30日正式竣工。

由于场馆所在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因此该馆又被称为江东门纪念馆。这是我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专题纪念馆,也是一部用鲜血筑成的教育史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由主体建筑纪念馆、呈半地下室的遗骨陈列室、办公房、污水泵房、厕所以及由卵石广场、浮雕等组成的室外工程共6个单体建筑构成。纪念馆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齐康教授设计,他为此次设计确立了“生与死”的中心思想,“场”与“墙”则成为了承载这一思想的物体。齐康教授表示:“场”是“有情感的‘场’、有表达的‘场’”。卵石地面寸草不生,只有枯焦的树木,但石子场地沿边及台阶上则种上草皮,不由让人产生强烈的“生与死”的深层联想:一边是敌人涂炭生灵,一边是“春风吹又生”的景象。

纪念馆很快就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迅速成为了南京对外宣传和平友好、反对侵略战争,以及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荣获了“中国80年代十大优秀建筑设计”和“中国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十佳”等殊荣。

1995年,在投入使用十年后,纪念馆一期工程进行扩建。作为原有场馆的延伸、完善和拓展,扩建工程在风格、效果上与原建筑保持协调、一致和完整,设计按照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的总体设计进行。

考虑到纪念馆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步将纪念馆南、北两条道路形成的大三角地带纳入了纪念馆的发展规划区域并加以控制,为纪念馆后续二期、三期工程的扩建预留了规划、用地空间。当时为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全市还开展了“人人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工程建设捐赠一元钱”活动。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馆扩建二期

2003年8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同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进行扩建,纪念馆新的扩建历程由此拉开。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将纪念馆扩建工程列入了打造国家红色旅游圣地“3+1”工程。

图片

核发的建筑执照

在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大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接棒齐康院士的一期工程,负责了纪念馆二期、三期的规划设计,纪念馆逐渐成为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模样。

在何镜堂院士的设计作品中,纪念碑黑色花岗岩基座生长于大地,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于空中;原有建筑以围合的庭院、院中的砾石与枯树象征着死亡,唤醒人们对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悲惨历史的记忆;形似弯刀的狭长地形,在设计中被设计成“军刀”的意向,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掩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隐喻正义战胜邪恶,象征着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战胜强敌,将侵略者送上历史的审判席。

纪念馆原有建筑以小尺度的建筑体量融入环境之中。为了塑造整体氛围,面对二期新建部分较大的建筑体量,何镜堂院士采用了“体量消隐”的设计手法,在西侧将新增的馆藏交流部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在东侧将新建的纪念馆结合悼念广场设计,使建筑成为景观,在空间流线上将原有建筑与新建部分整体串联起来,从而实现新、老建筑保持尺度的协调统一。新建建筑保持原有建筑的审美取向,以长长的高墙、撕裂的建筑形体、建筑材料强烈的对比、粗砺的地面以及缓缓流动的水体等空间语汇,书写“屠城”“杀戮”“祈望和平”的空间意境,与原有建筑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整体空间意境。

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竞赛作品(第一名)·鸟瞰图

历经两年的扩建,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的新馆,于2007年12月13日重新开放,从侧面看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

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的纪念馆扩建工程,将新老展馆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建馆宗旨:东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展馆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设计上采用了三菱锥、长方体等几何形体,并在表面赋以坚硬的花岗岩以示稳固永久。入口处,以黑色花岗岩饰面的三菱锥体块,配合十几米高的《家破人亡》雕塑,奏响一曲无语凝噎的人类悲歌。中央七部委给予了“世界一流、国内最好、国家标志性战争纪念馆”的高度评价,该馆还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

三期椭圆形的纪念广场可容纳8000人集会

纪念是一个城市记忆的延续。“断刀、纪念广场、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园”,这些场景共同塑造了江东门纪念馆完整的叙事篇章,成为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

图片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纪念馆三期场地中心是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代表着中国抗战胜利和“圆满”的愿景。人们在内可以休憩、奔跑、漫步、交流,怡然自得。当需要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时,整个椭圆形广场亦可容纳8000人集会。广场的北面设有小型讲演台,供集会活动时候使用。开放式的设计是新馆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纪念馆及新馆闭馆后,其他功能仍然可以继续提供社会服务。

三期是一个功能复合开放的综合体,除了胜利纪念广场、绿化公园外,还容纳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胜利纪念馆、大巴车站、社会汽车库、自行车库、商业配套、办公等功能设施。场地西侧北侧通过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与地铁、隧道、周边城市空间对接与联系。整体性对周边城市交通进行梳理与更新,有效的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观流线与交通组织,能够为城市提供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开放式的设计是三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纪念馆及新馆闭馆后,其他功能仍然可以继续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灯光照明的设计,使广场在日夜都形成不同的景色,成为一个公共开放的日夜公园。

图片

竣工报告

值得一提的事情,三期的胜利之墙材质采用了能够凸显历史感的暗红色锈蚀钢板。胜利之墙由负一层延伸出来,墙面为三维曲面,通过钢板的分割与嵌入灯槽形成表面肌理,象征着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并成为开阔绿色广场日夜的主要景观。胜利之墙的更高点是胜利火炬,火炬在重大活动的时候会点燃。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