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宋悦读|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都在这些诗句里,了解苏东坡这五本书值得一读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1-04 14:51

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儒风蔚然,人文鼎盛,苏东坡更是其中的一座丰碑。公元1101年的8月24日,这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光芒四射的巨星,在常州安然陨落。据统计,东坡先生留下了与常州有关的诗66首、词10首、散文103篇,这是他馈赠给常州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常州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之后历代常州人文的兴盛。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东坡坐卧塑像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春,杭州通判苏轼前往润州(镇江)出差,路过常州东郊,夜宿通济桥下(后人在苏轼泊船处建有纪念他的舣舟亭 ),写下了他具有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诗中浸润的,是他的羁旅乡愁,也是他经历了宦海沉浮,壮志难酬后发出的慨叹。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直到元丰七年才得到赦免。政治上的坎坷沉沦使他退隐田园、躬耕自给的愿望更加强烈。常州美丽富饶的土地、温和湿润的`气候和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留恋不已,他决定请求朝廷让他留在常州居住。

常州苏东坡纪念馆《再上乞常州居住表》砖雕

他两次乞求朝廷准予他在常州居住。他在《乞常州居住表》中写道:“……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

当他得知朝廷准予他常州居住时,他喜极而泣,为如愿以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

元丰八年五月二十二日苏东坡率全家抵达常州贬所。几经周折,苏东坡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他游遍了常州城景。在太平寺和报恩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诗:“六花薝卜林间佛,九节菖蒲石上仙;何似东坡铁拄杖,一时惊散野狐禅。”“碧玉碗盛红玛瑙,井华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

几天后,苏东坡携全家定居宜兴的田庄。置身于江南农家风光,苏东坡由衷地发出了感慨:“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赵世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东坡先生生前多次来到常州,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血缘、情缘和文缘,特别是“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表达了东坡先生对常州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常州人“君子风范”的赞美。

其实纪念苏东坡的最好方式,应该就是阅读他的相关作品,关于苏东坡的好书很多,以下推荐的这五本是给渴望通过阅读去了解苏东坡的读者提供的一份参考地图:

1、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历来也被文学界推崇为人物传记写作的典范性作品,激情澎湃,文字优雅,对传主的刻画精致入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苏东坡传》有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

本书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2、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这本书是他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所讲《苏轼》的基础上增订润色而成。书中对一代诗人苏轼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3、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中的一篇,苏东坡山居笔记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4、王水照的《苏轼传》

《苏轼传》将苏轼一生的经历与他一生璀璨的作品互为编织,那感人肺腑的诗词后面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诗词则是诗人人生荣辱的心迹袒露。诗文与生命经历互为注解,使读者于诗词中读传记,于传记中解读苏词、苏诗、苏文。

5、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国苏轼研究》

《中国苏轼研究(第4辑)》收录了“苏轼与黄庭坚的交往略述”、“苏东坡的常州情缘”、“苏诗辑佚中的一些问题”等等文章,对苏轼做一个全方位的研究。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