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在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的首场“她”论坛上,94岁女院士20分钟的全英文脱稿演讲,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迅速走红网络。元旦期间,央视特别节目《吾家吾国》对话了演讲的主人公,中国首位女性天文台台长、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叶叔华院士。追着“顶流”跑的央视主播、节目制作人王宁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享了节目幕后。
天文台第一位女性研究者,
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
央视特别节目《吾家吾国》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曾凭借国庆期间对话五位“宝藏”爷爷奶奶陆元九、郑小瑛、栾恩杰、常沙娜、乐黛云,年龄最大的101岁,年龄最小的81岁。每期节目,都是针对国之大家进行的“人生之问”,不断引发刷屏,让年轻人通过了解这些“大家”,获得人生真知。
2022年节目开启新年季,在元旦期间播出的节目中,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王宁将先后对话9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及92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振香,挖掘他们的人生故事。
已经播出的“北京时间之母”节目,令观众了解到,陪伴许多人成长的“现在是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叶叔华老人出生于1927年,投身我国天文事业已经整整70年。如今,她依然每天都会出现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办公室。
近日,一段鼓励女性要勇于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全英文演讲登上热搜,演讲者就是已经94岁的叶叔华。用一生的时间为最爱的事业争取,最大限度地突破“性别天花板”。回顾当时的情景,她说,“去法国访问,告别的时候,他们就说向女台长致敬,我就说若干年以后,女台长会跟男台长一样多,当时也是太大胆,实际上距离也是相当远。”叶叔华说,在自己的行业里要做得很好,哪怕你扫地,也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1950年,叶淑华和丈夫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当时只招男的,不招女的,倔强的叶淑华因此给台长写了一封长信,举了5个不应该不用自己的理由。这封长信后来似乎发挥了作用,她进入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成为天文台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实际上,天文台的职位,是丈夫让给她的。就在那个时候,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深深种在她心里。
陪伴大家的“北京时间”,
是他们创造的
最初来到徐家汇观象台(现上海天文台)时,叶叔华做的就是测时的工作。对于自己创造了“北京时间”的说法,叶叔华说并不准确,“不光是我,而是好几个人一起做。”
在国防、测绘等尖端领域,计时精确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叶叔华回忆,“实际上当时是很难的,一方面是没有钱,买不到好的东西,另外当时我们的技术也很差。”
从1958年起,徐家汇观象台着手筹建世界时综合系统,32岁的叶叔华挑起重担,负责这项工作。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观测者一边目不转睛地跟踪恒星,一边记录,跟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
在庞大的设备面前,身材娇小的叶叔华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观测恒星,无论寒暑、一丝不苟。此外,她改进了计算方法,可以保障测时长期稳定。叶叔华说:“一旦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从1964年起,我国世界时测量精度便跃居世界第二,一年后,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北京时间”自此沿用至今。
对话骑自行车追着采访的央视记者
“老人太拼了!我们相约90岁再采访”
对话大家的央视记者王宁留给观众的印象很深,跟叶淑华在食堂吃饭,送她喜欢的木棉花;追着雨天骑自行车的汪品先院士采访,耐心倾听、敬重以待的状态让人感觉,就是一次长者与后辈的对话,而不是刻板印象中正襟危坐的央视采访。
王宁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95岁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的日子里,我的心始终被一种温暖包裹着,那是叶老心灵的温度。她关心着摄影师何时吃饭,也惦记着我的饭菜是否凉了;她告诉我获得尊重的方式是努力去尊重,获得内心安静的方式是不懈地探索。还有很多感动,沉淀在心底。感恩,这段相伴的时光。”
4日晚播出了《吾家吾国》王宁对85岁的汪品先的采访。他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深潜院士”,曾于2018年乘坐国产载人深潜器,连续数次深潜南海,亲身探索瑰丽的海底世界。从不惑之年到耄耋之年,甚至与癌症共生,究竟是什么让汪品先始终热爱与坚持这份“深潜”梦想?他又为何会对时间格外“小气”?
王宁骑着自行车追着跟汪老采访的视频也在微博传播。争分夺秒是汪老的日常,雨天路滑,85岁的他坚持骑自行车去学校,为了节省十分钟时间。王宁说,汪老给自己印象是“太拼了”。她表示,第一次采访汪品先院士的时候,他刚刚深潜归来。作为我国深海研究的院士,他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到1400米的南海深处进行科考,为我国的“南海深部计划”完成了更多探索。“这一次我们跟随他的工作,更感受到他的拼。85岁的他,依然全年无休。他从早晨七点半骑车出门到办公室,到晚上九点半骑车回家,他的办公室每天晚上都是同济海洋楼最晚熄灭灯光的房间。”
你想象不到这是一个跟癌症抗争的老人,高烧到39度,还硬撑着在办公室工作。吃很多抗癌药,不停流汗。他认为,意志力,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力量,他甚至觉得,意志力不够,才感觉到有点疲惫,有点难受。老伴说,这个人就像苦行僧一样。“他说,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能做的事情做掉,他希望中国能够做南海研究的主人,因为人类开发深海的基础是了解,可现在我们对它的了解,却连新石器时代都还没有到,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王宁说,“他说自己下一个目标,在90岁。我们相约等他90岁,再采访他。争分夺秒,就是今天我们的星辰大海。”
《吾家吾国》的背后
“拼的是耐力,要调动所有情感”
作为央视《面对面》《东方时空》栏目的主持人,王宁也是《吾家吾国》节目的制作人、主持人。在她看来,这个针对国之大家的挖掘式纪实采访节目,是在撰写“中国国家影像人物志”。从选择采访对象,到邀约并完成采访,每次都是一场“硬仗”。“之前在做《面对面》时,也采访过袁隆平、许渊冲这样的老先生,对我来说,到了一定年龄段,对于岁月流逝和衰老有了自己的感受,当碰触到这些老灵魂的时候,会有更多内心情感的触动。”王宁说,那些采访的积累,也为《吾家吾国》打下基础。
王宁告诉记者,与他们的对话非常值得去做,但之所少有人去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因为这些老先生非常难约。“在约访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大的耐力和持久力。从邀约到聊些什么,都不容易。我们其实也是在跟他们的生命状态赛跑。可能头一天状态不错,第二天状态就不好,不方便说,随时会变化。”王宁透露,这个节目做了几十版方案,请了各种大咖来帮忙创新,最终发现还得回到本源。“你真正跟他们共同呼吸的时候,他们呈现的生命状态,这是完全没法策划的。是什么样,就什么样,是一个没法预设结果的节目。”
对王宁来说,“每次采访做完都要缓一缓,因为要把自己所有毛孔打开,全程现场捕捉和观察,调动所有情感,仿佛用你的生命和情感跟这个人在一起,那一刻我不是什么记者,也没有什么提纲。”王宁采访大家们的状态引发网友讨论,对此,王宁告诉记者,网友的意见她也会参考,“其实很多仰视的采访状态,或者感觉就像一个晚辈,那都是我本心的东西,根本没法控制和设计。”她还笑说,因为经常要蹲下来跟先生们交流,所以这是一个不能穿裙子的节目。她也总结,“面对这些国之大家,看过人世间的风云变化,国之大家,我是个桥梁,是送信员,传递者,我无意彰显对话,探讨专业问题,就是探索的状态。人与人见面那一刻,完全是心与心的交流,所有的技术考量不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