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向人文鼎盛,俯拾皆是文物、古迹,处处文脉流淌。也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不了的拆建过程中,那些镌刻满历史印记的一些老宅,到底拆不拆,怎么拆,就颇为纠结。特别是一些具有相当文化价值但没有进入“文保名录”的老建筑,是拆是留,往往牵动很多的关注和议论。在无锡,最近一则有关“晚香堂要拆了”的传闻,就牵动了不少人的心。
主厅堂保存最为完整,“晚香堂”匾额悬挂至今
晚香堂
江南文风鼎盛的一处缩影
晚香堂,是一座具有300余年历史的老宅,位于无锡市雪浪街道板桥社区今杨墅园村(又名:杨树园),周围是近年来兴起的无锡雪浪山景区,与长广溪湿地公园、无锡最高学府——江南大学襟带相连,更与现今大名鼎鼎的无锡“华莱坞”隔路相望。
残破的老宅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祖上来自安徽、从无锡新安徙居长广溪杨树园的古吴朱氏二十五世“朱 钅永”,在学生的鼎立相助下,倾尽家产,建成了一处四造九间两院形制、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米的建筑,成为远近学生读书识字、文人雅士畅叙挥毫的专用场所。时任礼部侍郎、充佩文斋书画总裁官(类似皇帝的书写代笔人)、书法名家孙岳颁游玩雪浪山,受“朱 钅永”邀请题写了“晚香堂”匾额,夜晚灯光之下无数村叟读书学习的场景令其非常感慨。
老宅外停放着小船,江南气息依稀存在
书香绵延的杨树园,从明初到清末的540年中,共出进士一名,举人八名,其他秀才达八十五名,一处典型的文风鼎盛的江南村镇。作为邑庠生(秀才)的“朱 钅永”,平素积善积德,所办乡学广受欢迎,桃李满园颇有影响。有学生为报答“朱 钅永”的善德,将自家半个山场的林木砍下送给了“朱 钅永”,希望在当地建造一座可供族人读书的建筑,“晚香堂”由此诞生。
在此后的300多年里,“晚香堂”朱氏人文鸣世,代有名人,积善尚学之风传承延续,并影响了远近同村。晚清时代,民族积弱,战火连绵,加上岁月磨蚀,“晚香堂”遭到损毁,至清未仅存“十三只半厅堂”、“十八间书(厢)房”,但其中最重要的“晚香堂”厅堂保存最完整。
沉寂多年无人问
一朝将拆牵众心
三百年风云变幻,这片土地上的,建筑与民居,人物与世事都早已沧海桑田。
残破的老宅
透过外墙能看出老宅轮廓
如今的杨墅园村,已经在城市的变迁中缩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与旁边昂首蜿蜒的城市高架与气息时尚的无锡华莱坞相比,仿佛低调到了尘埃里,断壁残垣上写着的“拆”字,昭示着这个江南古村镇的未来命运。
散落的木门
复印族谱,记录着“晚香堂”的主任身份
穿越满地碎石和断木的小径,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了“晚香堂”入口。正小心翼翼地拍打着看起来一不小心就要倒下来的木门,厅堂如今的主人朱其昌从旁边突然闪到身边,最近这样的来访不少。知晓了记者的来意,出身于这处老宅并已经在此住了63年的他,开启了长长的家族回忆。
朱其昌制作了专门的扁额介绍“晚香堂”
这位原先钢铁厂(工业厂房改造成了现在的无锡莱坞)工人退休的老人说,自己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即使后来有拆迁安置,他和老伴仍留了下来,习惯性地守着这处已经残存不全的老宅。如今的杨墅园村已经拆迁的差不多了,“晚香堂”和旁边的几处房子还在矗立,只是已经不会引发路人的注意。他说,2003年,由于宗谱续修,他对“晚香堂”和家族有了更多的认识。“当时,还是无锡县的太湖明珠台、无锡县的报纸都对这个老房子做了报道,我特别高兴。”根据当时搜集的各方面资料,他还自己制作了一个专门的“介绍”匾额,就挂在如今依然悬挂着的“晚香堂”匾额的下方,供人们了解。
楠木雕花
在这处木结构的老宅里,过着冬暖夏凉的日子,对着前来的亲朋好友讲述“晚香堂”匾额,指引大家翘首探看高悬横梁上自己也说不上名字的楠木雕花,朱其昌内心依然非常自豪。“我们小时候也来过,都知道这个雕花厅堂,但是历史不大了解了。”实际上,随着周边拆迁围挡的树立以及大多数人的陆续离开,“晚香堂”已经慢慢被遗忘,即使是以前曾多次来过的朱其昌的亲戚。
“晚香堂”再度引发关注,是因为最近一则有关“晚香堂即将被拆除”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文章还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评论与转发。
“对方是非常关注老建筑的人,我也不认识。”朱其昌说,因为这个关系,最近有不少人来这里看,有文物爱好者、政府人员、媒体等,具体后面怎么办,当地有关部门的意思是先确定价值,再研究怎么处理。“多少年前,有专家来看过,一看就知道这里面价值,但是后来没了下文!”
不是“文保”,保护缺“依据”
政府部门也在想法子
事实上,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认定,这处老宅并没有进入“文保名单”。这也导致,在涉及到是否保护、怎么保护的问题时,有关部门也找不着“依据”。“我们了解了下,不是文保单位,不在文保范围内,所以具体下一步怎么处理,还要研究!”无锡市文旅局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回复。
残破的老宅
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晚香堂”所在的无锡市滨湖区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件事。在相关的通报中,当地相关部门称,当地近年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传统建筑留存,不断发掘、保护一批有历史价值的老旧建筑。同时,考虑到居民自身条件受限,采取由改造实施主体先行征收,再由文保部门组织专家论证鉴定,有计划地实施保护利用。具体到“晚香堂”的未来,相关方面表示,已与无锡市相关主管部门衔接沟通,通过现场踏勘研商,计划对其先行征收。下一步,将组织专业人员,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界定该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方式。
老宅外轮廓
“我想好了,是准备要保存的,如果政府没有支持,我就自己花钱修吧,就算把家里拆迁的房子卖了,我也准备这么做!”采访中,朱其昌透露,出于对老房子的感情及家族历史的留念和珍惜,他希望能将老房子保留下来并修缮好。而眼下,他也在等政府相关部门的说法和计划。
过去与未来怎么平衡
我们需要一点创新思维
“能不能等一等老房子,留一点念想给大家!”“移地重建也是可以的!”“与其建‘新古建’,不如保留好这些已经有历史的老建筑,保护好这些真正的古建。”“别让江南水乡,只留在梦里!”在相关网文的评论中,很多热心的网友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展现了浓郁的“文保情怀”。
“晚香堂”保留着木结构顶
根据目前国家有关“文保”的规定,城市拆建中涉及到“文保建筑”,各级文物保护机关有权介入,对相关建筑等要求做出合法合理的处置。但在文化昌明的江南乃至更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区,那些没有进入“文保”名录的古建筑等,该怎么处理,城市的更新与老的记忆之间如何平衡,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创新。
雕花柱础支撑着木结构老宅
“如果修缮后,作为影视基地,与隔壁的华莱坞相得益彰,岂不是更好!”记者采访时,也有当地人这么“建议”,觉得毕竟有些年代了,拆了就没了,着实可惜。一位文保爱好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类似“晚香堂”这样处于可保护和不保护之间的建筑不在少数,遭到拆除或破坏的案例时有发生,建议国家对此可以进行专门调研,出台相关办法,如果符合文化保护单位的要求,那就应该及时纳入保护对象,发挥其文化价值,避免因为拆迁受损;如果不符合文化保护单位的要求,需要拆除,也要及时向公众公布调查情况,释疑解惑,消除公众心中顾虑。
作者: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