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起,纸鸢飞。又到了放风筝的黄金季,上个周末,记者在南京多处看到,不少空旷野外已被“风筝大军”占领,飞舞的“百米长龙”腾空直上,“空中芭蕾”舞出欢快的曲线……小小风筝给市民们带来了无限欢乐。
南京浦口滨江湿地公园,空旷的场地适宜风筝放飞
“百米长龙”风筝翱翔在蓝天
“百米长龙”一飞冲天
“空中芭蕾”跃动最美曲线
这几日,风格各异、大小不同的风筝,将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绿地的上空装扮得五彩斑斓,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风筝大军”中,一条“百米长龙”成为人们争相拍摄的焦点,伴随着长龙腾空直上,变换姿态,人群也发出阵阵欢呼。
朱长征展示“百米长龙”风筝
震撼全场的长龙蜈蚣风筝出自江苏省风筝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级裁判朱长征之手。朱长征介绍,这只长龙蜈蚣风筝于2020年耗时11个月制作完成,曾在全国竞赛中两次获奖。百米长龙由毛竹作骨架,配以绢布、鸡毛,由101片“关节”构成,寓意“百里挑一”。整条长龙重2.5斤,方便起飞。
这只长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可翱翔蓝天。“放飞长龙需要2级半到5级之间的风力加持。风越大,龙身飞得越高。”朱长征说,升龙头和降龙头讲究技巧,考验团队配合。起飞前,5名队员分工协作,将龙身放置草坪摆成直线,朱长征为龙身挂上龙头,随后轻拉风筝线,长龙便在强风下一飞冲天,俯视着草坪上的一切。由于放飞条件的限制,朱长征仅在元旦、春节等特殊的日子里放飞这条百米长龙风筝,与大家共享喜庆欢乐。
“百米长龙”一飞冲天
动态“吉祥如意”风筝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动态“吉祥如意”风筝。风力作用下,齿轮带动两只雄鸡在空中舞动,并传出拨浪鼓的响声,带领人们穿越到童年时光。风筝达人们还表演了三人配合的特技风筝“空中芭蕾”。只见每人手持“双线”操控一只风筝,踏着音乐节奏,三只风筝组成字符、图案,气势不输无人机编队。“特技风筝讲究站位,按照设计的图形、路线去走位,一点失误就会掉下来。” 朱长征道出了要领。
三人协作,表演“空中芭蕾”
风筝达人放飞“沙燕”风筝
“风筝伉俪”结缘风筝三十余载
谈到与风筝的缘分,朱长征就不得不说起1992年春天。那时,风筝爱好者在南京明故宫举行了一场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达人聚集明故宫。“当时,北京的一名风筝爱好者放飞的‘沙燕’风筝,栩栩如生,彻底征服了我。”朱长征回忆,那次活动上涌现那么多种类的风筝,让他大开眼界。
“他们的风筝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我就萌生自己制作‘沙燕’的想法。”朱长征当时就买下了一只“沙燕”风筝,作为模仿的样品,从零开始学。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制作“沙燕”风筝上,买毛竹,买纸张,每天晚上他用菜刀劈毛竹,手上伤痕累累。看到朱长征那么执着,妻子也上阵帮忙。
其实,夫妻二人的缘分也由风筝一线牵。“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就常常去放风筝。谈起风筝,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朱长征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制成第一个成品“沙燕”风筝,夫妻俩带着这只风筝来到长江边放飞,可是风筝飞得不高也不稳,也不结实。“那些年,失败比成功多。”侦察兵出身的朱长征有着不服输的性格。为了解决“沙燕”飞不高飞不稳的问题,他专门跑到北京拜师学艺。
后来得益于高人指点,夫妻二人制作“沙燕”风筝的技术愈发成熟。除了做纸质的风筝,他们还开始制作更高档的无纺布、丝绸等材料的风筝。如今,朱长征成了南京风筝界有名的“沙燕”风筝制作达人,他和妻子的三件风筝作品被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
风筝达人朱长征
四岁萌娃也是风筝达人
风筝传承的是文化,放飞的是希望。五年多来,朱长征带着他的沙燕风筝走进南京的中小学,通过风筝课堂,他将扎制、粘糊、绘画、放飞的风筝“四艺”传授给孩子们。放飞场上,朱长征一遍遍指导4岁的程咫钦放风筝的技巧,无比骄傲地对大家说:“他就是咱们南京年龄最小的风筝达人,是未来之星。”
4岁的程咫钦在放风筝
随着对沙燕风筝制作的深入了解,朱长征开始钻研起风筝文化。“沙燕风筝中又分胖燕、雏燕、比翼和瘦燕。胖燕象征成年男子,雏燕象征孩子,比翼是夫妻,而瘦燕代表美丽善良的女子。通过文化学习,我还得知了曹氏‘沙燕’风筝出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手,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如今,朱长征依旧一边制作风筝,一边研究风筝文化。他甚至走出国门,将中国风筝的魅力传播到世界。
新闻链接
@风筝爱好者
南京分布六处“放飞场”
值此大好春光,放风筝者、观风筝者,都被诗情画意牵引着欲罢不能。江苏省风筝协会秘书长谢小丽为南京的市民推荐了六处距离市区较近的放飞场地。让我们结伴出发,笑面朝天,手牵长线,尽情放飞心情吧。
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 :
南京最好的放飞场,靠近长江边6块空旷的场地让您尽情放飞
钟山体育运动公园
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地方大,很安全的放飞之地
燕子矶滨江公园
多场大型风筝比赛的场地
九龙湖公园
开阔的原生态湿地,一个可以躺着放风筝的地方
南京二桥公园
公园地势开阔,最适合初学者放风筝
河西滨江公园
宽敞的广场受到风筝爱好者的欢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梦雪 文 陈金刚 摄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