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农药,就能种出好大米。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无稽之谈”,而来自南京高淳的孔秋娣却用行动和坚守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其探索的“稻鸭共作”模式让高淳稻鸭米扬名全国。返乡创业,扎根稻田,刚刚评上2021年南京市劳动模范的孔秋娣认为现代农业大有作为,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种植业。
变!饭店老板娘下田插秧
接受记者采访时,孔秋娣正忙着春耕。总结过去的2021年,“充实”是她选择的关键词;回看返乡的9年时光,她用“衣带渐宽终不悔”来形容自己的创业历程。
2013年以前,孔秋娣和丈夫在高淳县城开饭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年丈夫身体不太好,医生说是‘富贵病’,吃出来的。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吃进肚的食物更健康。”孔秋娣同年回到位于固城街道义保村的娘家,看到很多农田荒废、粮食产量低,心底的“田园梦”再次被唤醒。她决定回到义保村,开启创业梦。
“我想做的事情是种植有机大米,不靠化肥也能种出好大米。”说干就干,孔秋娣在2013年一口气承包了180亩农田。
干!稻鸭共作不用农药
不施农药,还想种出好大米?看到孔秋娣的做法,村里人纷纷表示质疑,放着县城的好日子不过,来村里下田,还妄想种植天然大米。甚至有人直言孔秋娣干不到一年就得离开。
面对周边的反对声和质疑声,孔秋娣没有辩驳,“就好好干,干下去,让时间说话。”由于以前没有任何种植经验,她从头摸索、多方请教,决定利用麻鸭杂食性的特点,将鸭养殖在稻田里吃虫、吃草。鸭粪用来做肥料,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做到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第一年边探索边尝试,没有成功,稻田里杂草长得比秧苗高。”面对失败,孔秋娣并不气馁,“水稻株距、插秧时间、肥料等都不能有出入,不然就会出现问题。”但即使这样,当年亩均产量仍有800多斤。
从0到1,孙秋娣通过各类农业知识培训加强自身能力。经过几年摸索,她总结出一套绿色有机种植的秘诀:秧苗长满30天再插入稻田,不易长杂草;水稻株距控制在28厘米,是普通稻田的2倍多,方便麻鸭“进场”。每年4月份压菜籽饼作基肥,10月套播紫云英,增加培肥效果。
喜!创业成功带动村民致富
如今,秋亚家庭农场有267亩核心稻田,稻田亩均产量打扫1000多斤,年净收入提升至60万元。“秋亚牌稻鸭米”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上海市名特优农产品畅销产品、南京市优质食味籼米、粳米金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荣誉。孙秋娣也被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青年农场主、江苏省“三带”新秀、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南京市劳动模范。
“要做小而精,不做大而粗。”孔秋娣对农场的定位非常清晰,“要用有限的精力确保每颗米都是生态无污染的。”目前,稻鸭米的主要品种是南粳46、南粳晶谷、宁香粳9号、Y两优2号,远销江浙沪,每年新米都供不应求。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孔秋娣不忘反哺乡里。带动几十位村民就业,让村里的“娘子军”有事做、有钱拿、有盼头。同时每年向当地100多户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用20余万元,实现了创业和助农致富双赢的社会价值。
“来到农村后,我发现这里创业空间很大、岗位需求很多。”孔秋娣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年轻人,“返乡不是不作为的表现,恰恰相反,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大展身手。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助力乡村振兴,让自己的家乡成为别人羡慕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