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止园图册——绘画中的桃花源》首次高清完整出版。止园,是江苏常州吴氏家族的园林,它建造于400年前,再次被发现是在70年前。不管是建造还是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它都是一段传奇。
止园全景
造 园
万历三十八年(1610),身居大理寺少卿的吴亮因不耐党争倾轧,决计退居乡里,建造止园。这一年他48岁。
吴亮本打算回到其先祖所在的宜兴,选一地构筑房舍,但老母尚在,不便远游,最终他决定在常州武进城北的青山门外建造一座园林。
吴氏家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世家。在吴亮祖父吴性率家移居常州之前,其祖辈在宜兴便很有声望。宜兴吴氏一族中,吴纶、吴仕等人是紫砂壶文化的开创者,吴仕书童供春所制的紫砂壶被视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吴经、吴纶兄弟与“吴门四家”中沈周、文徵明和王世贞等关系密切,沈周《别吴大常诸人诗》、文徵明《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诗》便是写给他们的。董其昌、侯方域、高攀龙等名士也为吴家坐上客。吴仕老宅楠木厅“云起楼”便是董其昌题写的匾额,而《富春山居图》也曾入藏吴家。
嘉靖十四年(1535年),吴仕的后辈吴性,率全家从宜兴搬至常州府城洗马桥居住。自此,吴氏家族在常州开枝散叶。吴祖光之子吴欢珍藏有《北渠吴氏宗谱》,其中提到吴瀛、吴祖光、吴冠中都出自这一家族。
吴亮是吴性次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考中进士,宦海十年,急流勇退。他要打造一座庄园,寻求一个安逸静穆的桃花源。此前,他的祖父、父亲都曾这么做。吴亮的父亲吴中行是张居正的学生,官至翰林院掌院翰林;吴亮的祖父吴性官拜尚宝司丞,即皇帝的掌印官。
明代从嘉靖、隆庆时代起,经济富庶,“大宅遂多”,且建造“技术精致”。失意文人试图以打造心仪的园林来抚平其内心在严峻政治环境中的焦虑和厌恶。
当时,王世贞“弇山园”为园林中的翘楚,吴亮拜托“明代造园四大家”之一周秉忠之子周廷策,请他以“弇山园”为标杆,建造一座园林,他还为这座园林起了一个名字——止园。
这不是吴亮造的第一个园林。此前,他曾建造过家族中的小园、白鹤园、嘉树园等园林。他的七个兄弟中,四弟吴玄在常州城东建有东第园,为造园家计成所造;三弟吴奕在青山桥东建有“罗浮园”,至清代中叶才没落;六弟吴兖建有蒹葭庄。而嘉树园则是吴亮父亲所居,与他要造的止园隔水相望。
1624年,在止园过了十余年悠然文人生活的吴亮去世。1627年,次子吴柔思守孝期满后,将赴开封祥符知县前,想找一位画家将止园画下来。
他找到了张宏。张宏居住在苏州西南十三里的横溪镇,曾求取功名而未得,迫于压力才转向绘画。他的一家老小都仰仗着他的一支画笔过活。张宏曾到过南京,而南京当时正是传教士的聚集地,欧洲画作进入南京后,异于中国画的技术和画风曾引起国人的围观,当然也吸引了张宏的注意。
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与传统文人画更着意于“心中之景”截然不同,张宏的画作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精确再现”在他的笔下从来不是一个问题。高点透视、明暗处理,让他的画面具有一种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空间感。
吴柔思希望父辈苦心经营的园林和祖业能够得到传承与延续。张宏为其所画的20幅画册自然被视为家族的荣光。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止园荒废了,或是因家道中落,或是因水患所致,到道光时,已无人说得清楚它的位置。而张宏的画作却流传了下来,并飘洋过海到了美国,静静地等待一个叫高居翰的人。
真止堂
再 造
高居翰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二战时期作为美军士兵在日本接触到了东方艺术,二战结束后,他回到美国,进入大学学习,开始研究中国古代艺术。
20世纪50年代初,还是年轻学生的高居翰在美国的一个博物馆的库房里,见到了一套园林图册。但当时他的关注点还在中国的文人画上,这套画册并未引起他的注意。
到了70年代,高居翰对晚明时期的中国绘画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一书中,他将张宏排在了第一章这么显要的位置。
从70年代起,高居翰开始研究止园图册。他一直有一个疑问,这套依据实地而画成的画册,实地究竟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1978年,园林学家陈从周访美,协助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造一座中国庭园“明轩”。在与陈从周见面时,高居翰与陈从周探讨了这套画册。他赠送给陈从周的14幅止园图复制件后来出现在了陈从周主编的《园综》一书中。
2010年,“止园位于何处”这一谜题终于被破解了出来——这一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曹汛在国家图书馆中发现了一套名为《止园集》的古籍,这部书属海内孤本,共800多页,其中有“园居诗”一束,并3000字“止园记”一篇。熟悉中国园林的曹汛,在读完诗文后,发现它所描绘的内容与陈从周的《园综》中见刊的止园图完全对应。他由此断定:止园并非文人画中的“空中楼阁”,它是真实存在的,就在《止园集》的作者吴亮的家乡——江苏常州。
曹汛让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博士研究生黄晓和刘珊珊用电邮联系了高居翰,高居翰得知后,十分惊喜。
文图对比研究,止园更多的历史细节浮出了水面。
据吴亮自陈,止园占地五十多亩,十分之四为水,十分之三为土石,十分之二为房舍,另外一成则给了竹子和树木。这样的占比,和王世贞弇山园“土石占十分之四”自然不同。但其中也不乏模仿之处,入止园景致:古廉石、螃蟹峰、知津桥、芙蓉池等等,都沿袭自弇山园。
但止园更多的是其独特之处,止园重在“理水”,园内池沼相连,溪涧纵横,林水深翳。止园内,有花有草,有山石有清池,吴亮“时招麋鹿与之游”,他的一间小斋门楹上集唐句云:树深时见鹿,籐旁曲垂蛇。“树深时见鹿”,40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一句网红诗句。
吴亮还为止园的景致取了雅致的名字,如水周堂,“山下有池莳菡萏,四外皆水环之”,故取《楚骚》中“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的“水周”二字为名;再如来青门,“吾邑无名山,芳茂、安阳,小山东峙,适当兹门,天日晴美,隐隐若送青来”,取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意。
水周堂
吴亮最爱的大概是三堂:真止、坐止和清止。到了这个地方,这座园林的胜景也就没有了,自己造园的事也完成了,园林之观再没有比这座园更好的了,因此,他以“止”为园名(至是吾园之胜穷,吾为园之事毕,而园之观止矣,因以“止”名吾园)。
当然,这个“止”字,还有更深的一层涵义。陶渊明有止酒诗:“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传统文人都很喜爱陶渊明,失意的文人更是如此。他们为陶渊明的魅力折服。陶渊明成了士人精神谱系中“隐”的象征。吴亮也不例外。他建造的止园中栽种了柳树、孤松,呼应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
而“南树桃数百,花时繁艳,即远望足饱吾目”,以及园内”中坻“桃源问津”的设计思路也是取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吴亮建造的止园,在常州青山门外,现常州市关河中路北。此处河水环抱,田野烂漫,“一意葺之,以当市隐”,若不用舟楫,要远绕三里之远,才能到达,所以虽然靠近城郭,却人迹罕至。
在《题止园》诗中,吴亮用陶渊明的诗句,为真止堂集了两首诗,其中有句云:误落尘网中,荏苒经十载。这“十载”说的是他的宦海沉浮的十年时光。而对于自己的退居生活,他在诗中说:“从此一止去,近日复何悔”“吾生行归休,今朝真止矣”。当止即止,这多少说明了吴亮退隐的决心。
止园的原址如今也被找到,大部分园址上现已为商业居住区,在旧址上重建止园已不可能。2015年中国园林博物馆要造一座古代园林模型,以备展览之用,选用的便是止园。他们依据止园图册制成精雕模型,由非遗技艺传承人、微雕大师阚三喜制作,最大限度地再现了这座历史名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参考资料:
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高居翰 黄晓 刘珊珊,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8;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高居翰,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8;
张宏《止园图》册中的文人心态与景观映射探析,汪瑞霞,美术与设计2019.3;
绘画再现与造园思想,顾明智,美术与设计,2015.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