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却不买账怎么办?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4-01 15:50

近日,家长顾女士反映:女儿正在读初一,一家人掏心掏肺,处处为她着想,可孩子毫无感恩之心,不仅听不进父母的正确建议,还处处与父母对着干。不少家长表示拥有同样的烦恼: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江浦实验小学夏光清老师给出了两个字——共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见习记者 顾茜敏

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

“爱的需要”比“爱的大小”更重要

夏光清告诉记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与其年龄相伴的成长性问题,如低年级的专注力不足,高年级的阅读力欠缺,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等,这些会让教育变得艰辛而漫长。然而,孩子也有自己的苦恼,他们承认“父母都是为自己好”,但“就是不喜欢父母爱我的方式”。这说明,孩子真实的心声并没有被父母听到。换言之,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爱的大小”,而是“爱的需要”——父母的共情。

什么是共情?通俗一点说,共情就是同理心、换位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共情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先稳定情绪,再处理问题。夏光清说:“父母与孩子共情难在哪里呢?一是父母的自我成长不够。有的妈妈既不擅长处理自己急躁的情绪,也无法做出与人共情的榜样,总是紧盯着孩子的‘不足’,无法看到孩子的‘优点’;明明是自己的不如意,却常常责怪孩子的不省心。二是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在人格和心态上,亲子之间是平等的。父母总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还多’,从来没有耐心倾听过孩子的心声,往往伤害孩子最看重的东西却还理直气壮。父母不愿意感受孩子的心,孩子也只能对你关上他的门。”

如何与孩子共情?

学会接纳、倾听、恰当回应

那么,家长究竟该如何与孩子共情呢?夏光清给出建议:首先是自我接纳。《共情的力量》一书说:“自我接纳是共情的第一步,因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奠定了理解他人的必需基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带着这样的觉察,我们才能给予有着成长节奏和发展方向的孩子本该享有的界限和尊重。

其次是学会倾听。倾听不是三心二意,而是亲子间保持眼神交流,虽未说一字,却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此时,要听孩子把话说完,跟着孩子的思路了解事情的始末,只对事实做确认,不对问题发表看法,保持平和与中立的态度。但也不妨追问:“你怎么看?你怎么想的?你会怎么做呢?”把事情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抛给孩子。

第三是恰当回应。父母一定要做到“先理解,再指导”。如孩子嫌作业多,不想写。缺少共情的回应会是一阵暴风骤雨:“怎么可以不写作业呢!”“天天磨磨蹭蹭的,当然写不完啦!”这样很容易激化矛盾。如果换成“今天作业有点多,确实不容易!”“要不,明天一早起来写?”孩子就容易接受。其实,孩子不是不想写,可能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在孩子惹父母生气时,更需要这样的恰当回应,切莫出现“爱的撤回”:或对孩子视而不见,或威胁孩子,或强迫孩子,都是不恰当的。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