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假期,他们在家种菜
来源:扬子晚报
2022-05-03 10:19

这个五一假期,受疫情影响,南京不少市民主动减少外出旅游,也尽量避免去往人群扎堆的景点和商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探访发现,一些宅在家里度假的市民自己种菜,爱上了农桑生活。

图片

这盆生菜种得不错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买来网红西红柿苗自种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地球后第一顿饭主副食有20多种,其中,草莓味西红柿引起许多网友热议,直呼“好想吃”!五一节前,刚在浦口装修完房子的市民张先生干脆花20元从网上买了一组10棵装的黑珍珠有机西红柿苗,打算在自家院子里栽种,享受农桑种植的过程。

张先生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在浦口的房子是一楼的,门口有个院子,之前在苏北老家看过年迈的母亲种过葱、蒜和韭菜,偶尔帮帮忙浇点水。这次趁着五一假期,他特地上网买了整地翻土的专用工具,包括锄头、铲子等,把院子里的地好好翻了两遍。“这次我网购的有机西红柿叫做黑珍珠,糖分不高,属于健康有机农副食品。”

“西红柿对水质和土壤都有相关的要求。种子撒下去后,不能暴晒,既要保证湿度,又不能太潮。”张先生从网上查阅了资料,并且参照视频如法炮制,还在翻好的土里撒了一些羊粪,将番茄籽撒进了地里。“现在我每天早晚都要看一眼,满是期盼的心情。”

种菜就是人与土地对话

在南京城东苜蓿园附近的城开家园小区某栋楼顶西侧,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发现了一溜排居民自种的蔬菜:有生菜、菠菜、菊花脑、葱蒜等,绿油油的,看着挺诱人。据一位知情居民透露,这是楼内几位住户的杰作,他们平时难得见面打招呼,但种的菜却摆放在一起,似乎有意PK斗靓,切磋农艺。

夏师傅是个菌菇爱好者,他在淘宝上买了菌菇种植包。“菌菇种植不费事,只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每天喷点水就行。”夏师傅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的种植心得。虽然夏师傅是初次尝试种菌菇,但记者看到,他种植的菌菇长得一点也不含糊,一簇又一簇争先恐后钻出土壤,生怕错过五月天。“一想到它长大后就可以品尝蘑菇汤了,我就有点迫不及待!”

除了菌菇之外,夏师傅还尝试种了上海青,“我小时候不喜欢吃青菜、萝卜、豆腐,现在人到中年,反倒喜欢吃了,那碧绿碧绿的上海青,如果配点油渣炒,味道真的香,健康又营养。对于一名种植菜鸟而言,种植青菜比较容易上手!”

在夏师傅看来,久住城市里的人离土地太远,“人说到底是始终依赖土地的。而种植就是加强人与土地的沟通对话。”

市民贾女士家里阳台种了菜秧,主要是为了完成三年级的儿子学校布置的科学实验作业。老师要求学生在播种后,分别以不同的光照、水分、保湿程度等生长条件做对比实验。通过拍照或视频上传班级圈来完成作业。

种植“氛围感”也是文化传承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张纯主任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个五一假期,不少市民以“自觉呆在家里”为主,呈现出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宅家状态,这种居家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学意义上的“方舱效应”。那么在此效应催化之下,人们有时候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等不适的心理暗示。而种菜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济的方法。在自家阳台上寻找那种田园牧歌的生活,不仅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氛围感,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实习生 屠颖 杨丹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