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农历四月十四),这一天是菖蒲的生日,记者在苏州曲园内看到,各种别具特色的菖蒲经过精心的修剪,拔节生长,焕发出崭新的姿态。
记者在现场看到,虎须、金钱、石菖蒲、黄金姬、极姬、有栖川等六大类菖蒲纷纷亮相,有数十盆之多,摆放在古色古香的置物架上。农历四月十四日,刚好是菖蒲生日。菖蒲生日有个传统习俗,要为菖蒲“剃头”庆生,即为其修剪枝叶。菖蒲本为无人问津的小草,中国文人赋予它丰富的生命意义,可以象征遗世独立的君子,可以是志趣相投的知己好友,还可是淡泊名利的标杆。
“剃头庆生”这一习俗流传已久,最早追溯至明代。古时苏州文人每逢农历四月十四,便会自发举办菖蒲庆生雅集。菖蒲四季青翠,飘逸俊秀,简洁雅致,于无为处显丘壑,不经意间露春色,十分契合“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文人秉性气质,是不可多得的案头清供之物。于是,人们由崇拜变为珍爱,不少文人墨客都会蓺养菖蒲在书房,作为雅供之物。
据曲园菖蒲守护人曹拥华介绍,菖蒲的种植方法甚多,如苏州的菖蒲多采用泥植法,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盖菖蒲者木性,见土则粗,见石则细。苏州多植土中,但取其易活耳。”用这种方法种植的菖蒲虽然叶粗,但其易活,因其易活,故可淘汰挑选,获得了“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置之几案,用供清赏者,钱蒲也。”钱蒲就是如今的金钱菖蒲。苏州文人除了每年四月十四去轧神仙,还会在书斋中为菖蒲剃头庆生。
清代学者俞樾晚年生活于苏州曲园,曾为植养菖蒲专门定制了宜兴的紫砂盆,以便书房清供,盆壁镌有“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以铭其志,直承苏轼之意。菖蒲激励、见证了俞樾笔耕不辍的一生,故后世之人重曲园菖蒲之承传,甚至将分植的菖蒲冠之以曲园名称。
曹拥华作为曲园菖蒲守护人,他一直致力于曲园菖蒲的培育与推广,为曲园菖蒲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曹拥华告诉记者,苏州曲园内生长的菖蒲属于老种菖蒲,具有珍贵的历史纪念价值。于江南文化而言,菖蒲蓬勃的生命力在于贴近生活、扎根生活,苏式生活的娴静雅致亦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