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高考拉开大幕,高考话题开始霸屏。记者采访南京民间收藏家陈西民、陈一华父女,透过一张张泛黄的准考证与高考试卷,在时光旧影中还原一段历史,带你走进那些关于高考的回忆。
做“有心人”,热衷于教育主题收藏
南京人陈西民、陈一华父女热衷于收藏南京有关文献档案资料,南京教育主题收藏也是其中主要内容,历经时光沉淀,有数万件之多。除了准考证,还包括录取通知书、考试卷、毕业论文等。从1949年新生入学考试准考证,到1950年的华东区公立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准考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暑期统一招生准考证,再到1977年高校招生准考证,1978年南京市高校招生准考证等,“基本上各个时期的准考证我都会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和名人之后的,比如一些教授的高考档案”。
陈西民告诉记者,南京教育非常发达,这方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收藏量。比如录取通知书、毕业论文。高考录取过程中可收藏的细节很多,还有监考人员佩戴的监考证,入学后填写的报表,要有人做担保,进校之后还有家庭情况调查、个人履历,成绩单,以及转学、退学、复学的证件等,办起来手续复杂。其中就有著名画家喻继高的入学登记卡。他还收藏有自民国始南京一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有近百份,用这种方式回顾一段历史很有意思。有些资料来自同一个人,还能从中窥见一个人的成长史。
“做收藏需要做有心人。我觉得亏欠女儿很多,她结婚我也分文没给,还借她的钱搞收藏,但我觉得将来这是我留给孩子的精神财富,现在我这些藏品交给女儿进行研究和整理,她也很乐意为这一块传承做点事情。”据悉,陈一华目前是南京市地方志学会会员、浦口区作协会员,受家庭影响,专注于南京文献档案以及老物件的收藏与研究,重点收藏南京教育、铁路、红色文献和抗战时期教育等方面,曾参与《南京近代教育档案——教育督学》《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的编纂工作。
来看看那些年的准考证
从准考证中能看到不少历史沿革。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各高校自主命题招生,准考证留下来的不多。陈一华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教育上平稳衔接与过渡,中共中央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1949年当年仍沿袭这一办法。国立中央大学的准考证上写有“试场规则”。当下高考一再强调要带好准考证,这张准考证也强调其重要性,但人性化地为遗失者提供了一种“补救”办法。“本证须随身携带每场考试凭证,入场如有遗失,须至办事处声明号数缴费并缴照片一张补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开始变化,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1952年6月12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明确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单独招生外,其余所有高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从此开始直至1965年,基本都是沿用了这种招生模式。
1977年10月,国务院决定恢复高考。这是1949年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进行的高考,并出现了1977级与1978级同年入校、同年毕业的现象,这在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
居然还有“未被录取通知书”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也曾对落榜考生发放“未被录取通知书”。1964年,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的未被录取通知书写着:“你未被录取,希望你能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其实,一些国外高校也会发放“未被录取通知书”。在日本,落榜考生往往也会收到学校寄来的明信片,东京大学会在落榜考生的明信片上写“樱花凋谢”,东京商船大学则是“沉没”两字。陈西民收藏的“未被录取通知书”有南京聋人学校的,还有就来自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这种收藏不多,因为一般人收到此类通知书通常不会留下来,而且也会涉及他人隐私。”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位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年轻人后来考取了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学者。
45年前的江苏高考作文写啥?
考试对于学子们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考试卷就是战场。相信无论是高考完后已经升入大学的学生还是已经步入工作的人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语文作文题。1978年南京市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作文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相比现在的高考试卷,题量要少很多,但都和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语文试卷中,首页两道题型为填空、加标点,给出的材料均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语文作文题目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的短文,折射了当时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走上正轨的理想、渴望国家富强的信念。
江苏省1977年高考统一招生语文试卷,这是一张录取率仅有4.7%的考试卷,这年的高考是分省考试,可以看到那时江苏省的作文题目是“苦战”。著名作家黄蓓佳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年高考作文的题目黄蓓佳仍然记忆犹新,“我们的作文题目是《苦战》,取自叶剑英的诗:攻城不畏艰,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她的作文,取的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义,却独辟蹊径写了一篇小小说,内容是一个养猪场的青年,在晚上挑灯夜战,选配优良猪种的故事。
陈一华表示,在1977年共有570万名考生进入考场参加高考,但最后仅录取了27万名考生。虽然录取率低,但是成才率却很高,1978年的高考也是如此,因此民间有一句顺口溜为“金77银78”。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