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旗袍精”的时尚度如何?专家带你品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6-08 08:14

热播剧《传家》中走马灯般出现的旗袍,带动了旗袍热潮。当然,今天还有不少家长穿旗袍“送考”,祝福考生“开门红”。有关旗袍文化,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黄强,请他来科普一下,剧中“旗袍精”们时尚度到底如何?

科普一点旗袍文化

电视剧中,易钟灵、易钟玉、易钟秀三姐妹的服饰以旗袍为主,旗袍是民国女性的典型服饰,是展示中华女性女性秀美的身材的代表性服饰,也是中华服饰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服饰。经过剧集带货,记者注意到,尽管剧方自己推出了相关旗袍文创,某宝也出了不少仿款,比如剧中易钟玉的仿款旗袍卖得不错。

黄强出版有《衣仪百年》《趣民国》《南京历代服饰》等著作,对于民国服饰有专门论述。梳理来看,旗袍起源于清朝满族旗人之袍,旗人之袍又称旗装,其服饰以长袍为主,线条平直硬朗,袍身宽大,无腰身,袍子下摆至脚踝。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等处绣有宽阔的花边,有意识地以厚重的衣料来遮掩女子婀娜的身段。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具有清朝特点的官服及其命妇服饰不再存在,旗装也开始发生变异,经过改良,民国初年的旗袍保留了旗装袖管长且大,呈倒喇叭状的形态,但是开始与马甲等结合,出现新式旗袍即马甲旗袍。

所谓马甲旗袍,就是以马甲加在短袄上,稍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取旗人之袍形制去繁就简,衣领变矮、袍身缩短、剪掉长袖,减去镶滚装饰,面料也改为轻薄,多印花。经过这番修剪,旗人之袍(旗装)变得精巧、精致、精彩,不再是过去那种平直、宽大、繁琐的风格。当身着新式旗袍的女性缓慢走路时,一步一摆,便显出妇女俊俏颀长的身姿,中华女性秀美身姿被新式旗袍映衬的柔媚。

100年前的旗袍有多时髦

剧中展示的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样式令人印象深刻。黄强说,中西文化融汇时期,传统与时尚的交锋,给服饰带来了一种空前融合的风尚:兼收并蓄,多样变化的艳丽之美在广袤的中国大地蔓延开来,总体上的风格是既开放又封闭。

先是由留洋女学生和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穿着的“文明新装”被城市女性视为时髦,纷纷效仿。这种文明装,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现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裙子也略为缩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在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裙褶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

20世纪中叶,初兴旗袍问世。这种旗袍仍然是袍身宽松、廊形平直,几乎看不出胸腰臀曲线,腰节较低,只是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不如以前那么宽阔,一如作家张爱玲所言:“是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20年代中叶以后,受欧美服装影响,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1926年旗袍下摆一升再升,至1929年升至膝盖,女子大方地露出她们秀美的小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茅盾先生反映20年代社会生活的小说《色盲》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赵女士身著月白色印度绸旗袍,半扭着纤腰,“渐劲的晚风吹开了紫色旗袍的下缘,露出蜜色长统丝袜上的浅红色吊带。”“多么鲜艳的服装啊!银红色的旗袍长仅及膝弯。”这时装饰性质的镶滚也趋于简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淡雅和谐。

汉装西化旗袍的诞生,使中华女性秀美身段,如此风光地展示出来,绰约有致,风姿迷人。旗袍成了女性十分钟情的服饰,黄强表示,旗袍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妇女的芳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便利,以前妇女置一套从上到下的服装,需要置办衣、裤、裙等多样,现在一袭旗袍就搞定了,二是美观适体,由于旗袍上下连属,合为一体,较易衬托出妇女的形体。

“女性的婀娜身姿在初兴旗袍中得到了释放。对于不施粉黛,仍现丽人姿彩,人们常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翻开这些尘封了七八十年的老照片,我们忽然感觉到,我们的祖母辈原来是那么的靓丽,那种不加修饰的清丽,甚至让后人感叹不如。”

20年代旗袍

20年代西式连衣裙比较盛行,有多种式样。另外,在女子中还流行披风,又称大氅,实际就是从前的斗蓬,这是近代妇女时髦的服饰。除夏季不用外,其余季节都可穿用。披风的长度,一般到膝盖,只是冬季时略长些。披肩的两襟,辅以钮扣或系带,但是往往不用,主要起装饰作用,时髦女性穿着时有意敞开,在走路时候才用两手交叉抓住衣襟,以显示富贵气派与潇洒风度。

20年代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女学生大都以朴素淡雅为时尚,这与知识分子受过开明教育,以及当时学校崇尚简朴有关,从而决定了这一群体的服饰风尚。北伐以后规定上衣以蓝、浅蓝,下系深色裙为校服的素静服饰。二是在家庭妇女中流行所谓的闺阁装束,她们既不象青楼中人那样浓妆艳服,也不同于女学生的素静雅朴,服饰介于两者之间。三是青楼女子往往是服饰时尚最积极的体验者,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青楼女子往往是新款服饰最早的实验者。

黄强说,至于倒大袖旗袍是20年代旗袍的主流款式,从老月份旗袍来分析倒大袖非常明显,简直就象一个喇叭。等到进入30年代旗袍辉煌时期就没有倒大袖了。

电影明星黎明辉倒大袖旗袍1926年

从“扫地旗袍”到旗袍大衩

黄强告诉记者,其实《传家》的时间节点是20年代末期,旗袍尚未进入成熟期,辉煌期。尽管20年代西风东渐,但是西方的裁剪技术与服饰材料尚未进入中国,旗袍辉煌尚未到了,旗袍大放异彩也没出现。旗袍两个重要的特点变化多端与中西合璧都未出现。

黄强总结说,当时旗袍的变化体现多个方面:衣领、衣扣、衣襟、袖口、下摆、开衩等。比如衣领时高时低,先是时兴低领,继而流行高领,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上缀三粒钮,衬托了脸型的美丽。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时尚。袖子的变化亦然,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旗袍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制则在膝盖略上些。30年代出现著名的“扫地旗袍”,即下摆拖到足踝,垂至地面。旗袍大衩流行始于1933年,初期旗袍开衩较低,逐渐攀升,甚至衩高过膝,1934年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的紧窄,女性秀美的大腿得以沐浴阳光,获得完美的表露,而后开衩又渐渐回落。

而所谓“中西合璧”,三个方面表现:一是旗袍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得更为合身,除两边开叉外,前后也可开叉,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领、袖、下摆的变化就更多了,荷叶领、开叉领与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大量采用。二是旗袍与西式服装搭配。而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则是当时的一种摩登的穿法。三是西式面料、材料的大量使用,蕾丝、亮片、垫肩、拉链、肩缝和装袖等。这一时期,服饰附件异常丰富,项链、耳饰、手镯、围巾以及提包已经流行。

20年代马甲旗袍

在黄强看来,《传家》中服饰是民国风,这没问题,但是20世纪10年代、20年代、30年代的服饰,尤其是旗袍,各具时代特点。《传家》的时代开篇是20年代末期,除了倒大袖旗袍,还有马甲旗袍,旗袍腰身尚不明显,时尚性不足。从传世照片与老月份牌的图像来看,20年代旗袍虽有开放趋向,总体上仍然是保守风格,是旗装转型为旗袍的过渡时期,玲珑、轻巧、时尚的风格展露头角,却又隐隐约约,并不彰显。以当下的审美标准来审视,感觉简陋,甚至有点丑陋。

20年代蓝地彩色花鸟织锦缎夹旗袍

20年代旗袍的色彩与图案方面:色彩素雅,套色单一,以冷色调为主,最为常见的是蓝色、蓝色系,以及中性的米色、棕色系,兼有少量的红色、紫色系。电视剧《传家》中的旗袍,则以新颖、时尚、奢华为风格,更倾向于30年代的时尚旗袍,只是混杂了倒大袖这样20年代旗袍的元素。又如旗袍外罩貂皮大衣,属于30年代中西合璧的风格,甚至旗袍的大格子面料,显著的腰身,更是尽显30年代旗袍风韵。

此外,《传家》中易钟灵梳着前刘海的垂丝发型头,20年代确有垂丝式发型,其刘海是散开的,刘海分际线淡化。《传家》中易钟灵则是将明初“满天星”发式与“垂丝式”发式糅合在一起,夸张地表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