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星河深处、如梦似幻,舞者翩然跳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开启《2022七夕奇妙游》,引发网友说要去河南博物院打卡的“妇好鸮尊”,究竟有多传奇?一起来揭秘文物里的“爱情密码”。
奇妙游中暗含 “巾帼图鉴”
作为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七夕来源于古老的星象文化,除了广为人知的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文化象征外,还有着女子“乞巧”的重要内涵,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在时长约47分钟的节目中,通过一首古典诗词引出一个剧情小故事,再引出一个主题相契的文艺节目,以此串联整场,带领观众进入充满诗意的奇妙游,铺就整体节目的“浪漫底色”。
据悉,《2022七夕奇妙游》在嘉兴、厦门、象山、南阳等地取景拍摄,在整体艺术风格上,延续“新国潮”风,通过技术赋能东方美学表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一场奇妙游中,暗含着一幅纵横古今的“巾帼图鉴”: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将军妇好到被誉为“衣被天下”的纺织技术家黄道婆,从清代著名科学家王贞仪到“红船守护人”王会悟,还有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郑振香,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这几位从古至今的杰出女性代表的品质,以此编织出一副独有东方之美的“精神图腾”。
其中,舞蹈《今又鸮声起》以一场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甲骨文为符号线索,采用影视技术,让舞者在巨大的妇好鸮尊之上翩翩起舞,意象性展现武丁与妇好的坚贞爱情,同时也塑造出妇好掌祭祀、管政事、理兵戎的巾帼英姿。
“妇好鸮尊”究竟什么来头?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大量珍贵器物,尤其是一对造型雄奇的国之瑰宝妇好鸮尊,留给人们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军、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的传奇经历诸多想象。
1976年,妇好鸮尊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时是一对,皆青铜制,一件通高49.5厘米,重16.7公斤,另一件通高46.8厘米,重16公斤,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它是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商王武丁赐给妻子妇好的一个酒樽,是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作为商王武丁和妇好忠贞爱情的象征,这件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可谓浪漫十足。
该尊整体呈鸮形,头部微昂,圆眼宽喙,小耳高冠,胸略外突,双翅并拢,两足粗壮有力,四爪据地,宽尾下垂,作站立状,形态生动。在鸮尊的颈部出现的一只弯曲变形的鸮鸟,巧妙地构成了把手,使整件器物集完美艺术和实用为一身,浑然天成。鸮指的是猫头鹰,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神鸟。商代的不少青铜器、玉器都能看见鸮的形象,这不仅是商代晚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也确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长毋相忘
这器身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两字,与甲骨文上的记载印证在了一起。器表纹饰凝重、威严但又形象可爱,展现出作器者丰富的象形力和高超的构图能力,是这一时代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
妇好是一位女子,为什么墓葬里会有“战神”鸮的随葬?据介绍,一则因为随葬在墓里为了镇墓驱邪的作用;二则墓主人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协助武丁南征北战,是一名勇猛的女将军。把这件器物随到她的墓葬中,也是对其身份的一种表达。
据说妇好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令人敬佩的女性,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和杰出的女政治家。武丁在位期间,殷商多次向四方征伐,不断开疆拓土,其在位统治期间被称为“武丁中兴”。妇好作为武丁的妻子,多次主动请缨、受命出征,并获得胜利,武丁对她极为敬重。妇好还担任占卜之官,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
造型“萌萌哒”的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也是河南博物院在去年12月推出的首个3D版数字文创,在支付宝的鲸探小程序限量发行1万份,瞬间就网友被秒空。
浪漫所属,还有南博“长毋相忘”
说到浪漫文物,许多人一定会提名曾亮相纪录片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南京博物院所藏“长毋相忘”银带钩。小小带钩只有3厘米长,但隐身于钩身之间,穿越两千年的动人情话,也是感动了无数观众。带钩就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兼具实用和装饰价值。这件文物出土自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江都王刘非送给嫔妃淳于婴儿的定情信物。带钩钩体为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圆涡形云气纹,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4个字。
汉代嫔妃的墓葬共分4个等级,“淳于婴儿”的12号墓属于第三等级,身份并不算很高。但在其他嫔妃墓中,并没有发现象征权力的印章,单单只在“淳于婴儿”的墓中有。这说明江都王刘非十分喜欢这个女子,给了她很多特权,会替他处理一些文书方面的事务。
此外,还有苏州博物馆的“比心”金钗,长25厘米、重25.5克,2017年出土于江苏苏州虎丘路的大型东吴家族墓。一枚精美的鸟首金钗上,两只鸟儿短喙相衔,张开的羽翼下,翎羽环绕。最为别致的是,这对鸟儿头颈弯曲,组成了心的形状。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认为,它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精致的东吴金器,代表着东汉到三国时期金器的精湛制作水平。有专家推测,这枚“比心”金钗背后,正是孙策和大乔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