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针尖舞者”姚建萍:让苏绣艺术惊艳世界
2022-08-25 19:08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周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同台展示交流,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带来了精心绣制的参展作品《我的父亲》,这是她为自己父亲创作的一幅肖像绣作品,令许多观众叹为观止。

以“精、细、雅、洁”艺术特色闻名于世的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每一件手工苏绣作品都千针万线,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其艺术效果令人赞叹,精致细微之处,常常使用一根丝线的六十四分之一甚至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来绣制,格外珍贵。

小时候拿起绣花针,就再也没有放下过

从八岁起,姚建萍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绣花针,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曾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帮母亲穿针引线的时光还历历在目,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在姚建萍儿时的心中构筑了最初的苏绣梦。

每到寒暑假,姚建萍就跟着母亲学刺绣。姚建萍喜欢绣,一绣就是一整天,觉得比上学更有意思,刺绣就像是她的假期培训课程。在十几岁的时候,假期里练习刺绣的小物件就能换回一件新衣裳。生活在太湖边和大自然非常亲近,又有刺绣陪伴成长的日子,让姚建萍感到心灵的满足和丰盈。

成年之后,姚建萍把刺绣作为了自己的终身职业。姚建萍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经过苦苦寻觅,姚建萍遇到了对自己情义深厚的恩师徐志慧,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的刺绣专家。尽管遇到徐老师的时候,姚建萍的孩子已经八个月大了,但她依然坚定地想要充实自己,为孩子做个榜样,也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在徐老师家的日子里,姚建萍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白天学难度高的人物肖像,晚上绣自己较为熟练的猫。姚建萍绣的猫得到了老师的真传,9个夜晚就能绣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猫,换回的钱能买好几斤全羊毛的毛线,给女儿织毛衣,一个冬天可以织好几套小毛衣。

刚开始,姚建萍并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不同于一般人的是,她有着沉着冷静的性格和一双灵巧的手,并且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繁复而细致的手工技艺中,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苏绣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

绣什么,为谁绣,如何绣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这些问题始终伴随姚建萍的刺绣生涯,于是她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去突破自己,去探索原创,用针线表达时代的信念也就由此而生。

“我时常感慨家乡与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了我的人生,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想刺绣也是这样。将刺绣与时代接轨是我的使命,传承和创新刺绣艺术,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一生的追求。”姚建萍说。在姚建萍的一双纤纤素手下,将苏绣上升到艺术的水平,她追求画面布局的整体性,展现光影的变化,虚实间的转化。

图片

姚建萍的动物绣《小天鹅》、《三猫图》生命萌动,人物肖像绣《沉思》《父亲》形神俱佳,原创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大气磅礴,“一带一路”主题创作《西出长安》《满载而归》充满宏大叙事的张力……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这是姚建萍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我创作绣制鱼、猫、狗等动物很有感觉,跟我生长在太湖边以及家里养动物有关,也跟我们苏绣在动物绣上高超的技艺有关。在这基础上,我加上自己的观察、体悟,充分运用丝线粗细、色彩冷暖、针迹长短、丝理方向,根据不同的造型结构而运针走线,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知识,创作的动物追求生动传神。”姚建萍说。

图片

在成长的过程中,姚建萍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这对她的艺术创作和事业都起了重要作用。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的苏绣传人,除了要有娴熟的手艺外,还要有现代的视野和开阔的胸怀。要在尊重和保持传统技艺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文化、科技成果,借鉴其他门类艺术如传统与当代绘画和摄影技巧等,充实和拓展苏绣的题材内容与艺术表现力。为此,她不仅自己深入钻研业务,精心创作,大胆创新,还带领自己的团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绣作品一次次惊艳世界,带来巨大震撼

凭着对苏绣的一腔热爱,姚建萍创作的苏绣作品一次次惊艳世界,给人带来巨大的震撼。

姚建萍之所以被许多人所熟知,是因为她的苏绣作品数次被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予外国元首和国际政要,也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永久收藏。其中,由姚建萍绣制的英国女王夫妇肖像《岁月如歌》,用精妙的苏绣艺术描绘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夫妇笑容可掬、岁月相伴的美好画面,整幅作品细腻隽永,饱含着岁月沉淀的动人情怀和对女王夫妇真挚的祝福。姚建萍在飞针走线之间,将女王夫妇的高雅形象和王室风范展现在丝帛之上,时光荏苒,动人的回忆凝结成温暖的笑容,姚派艺术虚实针法的综合运用,将女王夫妇的神韵气质完美表达出来。

姚建萍说,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动针之前,她首先用素描手法对人物轮廓进行了精准的勾绘,以确保每个创作细节的精确传神。创作过程中,姚建萍综合了多种传统针法和现代针法,以绣制女王的眼睛为例,最精微的细节部位需要将一根丝线劈成六十四分之一绣制,局部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是通过十几套色系的丝线层层叠加才能融合而出。另外,姚建萍选用了256种颜色的天然蚕丝线进行巧妙配色,才达到了满意的光影色彩效果,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首次为父亲创作,用情感的华彩为苏绣艺术注脚

“绣了那么多著名人物,但绣我自己的父亲是另外一种感觉。”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展出的苏绣作品《我的父亲》受到许多观众的追捧,在姚建萍的印象里,父亲是一个非常朴素又乐于助人的基层党员。在群众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温暖的手;同时,他也要求子女诚实待人、乐于奉献,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人。对于这幅特殊的作品,姚建萍更多以情取胜,从心所欲,道法自然,将多年沉淀打磨的苏绣技艺混合着对父亲的真挚情感,让父亲的形象和故事在针线下缓缓展现,针线刻画的不仅是一幅肖像,更是用情感的华彩为苏绣艺术注脚,表达了对自己父亲的深厚感情,也赞颂了世间所有朴实而又坚定的父爱。

图片

有人形容姚建萍是“针尖上的舞者”,她用一根银针,用一缕缕细细的丝线,用极其有限的手段绘制出一幅幅富有人文精神和充满感情的画面,犹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舞姿。姚建萍还有幸得到了在设计与刺绣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朱龙泉老师等人的帮助,一起为苏绣的原创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实践。通过深入探讨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姚建萍对原创的理解与实践技艺融合表达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运用,也可以尽情发挥苏绣丝线的丝光效果、肌理、纹理、走针的方向、针脚的长短、排线的疏密、色彩运用、线条的粗细。在主旋律作品的探索实践中,尽情发挥出既讲究气势又讲究层次,还讲究精致等元素,用情、用心、用功地让苏绣艺术不断呈现出它的原创性和时代魅力特色。

图片

从事苏绣艺术创作以来,姚建萍四度夺得全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一系列表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

“人生在于选择,我选择了苏绣作为一生的事业奋斗,不断探索,不断追梦。苏绣更是回报了我,带给我掌声和荣誉,带领我的梦想照进现实。我愿竭尽全力上下求索,为当代苏绣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姚建萍满怀深情地说。

图片

快问快答>>

Z:张毕荣 Y:姚建萍

Z:您如何看待苏绣的市场化和艺术性?

Y:苏绣具有工艺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基于传统苏绣的双重属性,苏绣的市场化与艺术性从古至今一直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这些年,我和团队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国礼苏绣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作品被多家重要机构收藏,将刺绣艺术推到艺术殿堂;另一方面,苏绣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我们苏绣工作者不仅仅要呈现它的艺术性,更需要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深入挖掘苏绣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扩大苏绣传承的受众基础,着力扩大传统苏绣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

Z:听说您还做了一名文艺志愿者。

Y:这些年,我以文艺志愿者的身份,走访了四川、新疆、贵州、宁夏等地,用绣花针助力扶贫,帮助更多的绣娘提高技艺,提高收入,一起绣出美好新生活。

Z:刺绣要创新,其中难点在什么地方?

Y:刺绣当随时代,要原创,这没错,但非常难。它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上创新,同时技艺要同步创新,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需要勇气与能力,需要见识、胆识、知识三位一体,更需要愿意为苏绣艺术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

图片

Z: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到苏绣创作中?

Y:年轻人的见识、思维、审美更符合这个时代,那么未来就是她们的,所以就应该用她们的眼光、审美来设计打造苏绣的美学,使之能够应用到生活当中,走进家居和家装,让苏绣不仅仅是挂在艺术殿堂,而且能够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也相信年轻一代有坚韧的意志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苏绣工作者,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努力。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受访者 供图

视频剪辑 | 王一萌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