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三宝 | 这些宝物见证镇江三千多年悠久历史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02 15:26

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承办的“江苏十三宝”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由广大读者网友投票并结合专家评比,将有十三件宝物代表着江苏十三个城市脱颖而出。

图片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诞生地。

镇江有号称“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的西津古渡街,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更是展现了衣冠南渡之后的汉人雕刻工艺造型的变化,文物古迹遍布全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名城。

图片

镇江博物馆

1、青铜人面纹錞于

青铜人面纹錞于,一组三件。大小相递。器形纹饰相同,1985年4月出土于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大者通高56.5厘米、口径24.5厘米;中者通高496厘米、口径22.3厘米;小者通高43厘米、口径20.8厘米。

器作圆弧顶,无盘。虎形钮,圆突肩,斜弧腹渐内收,近口处稍外侈,下口呈椭圆形。侧视于,总体上部向前倾斜,具有不等称的特征。腹内设两个三角形矫音孔。虎纽饰雷纹、顶面饰纹三圈,内圈云纹,外两圈为三角云纹。正面腹间突出处饰一浅浮雕人面纹。下腹部与人面纹相对处有一方框,框内有四组变体云纹。以人面纹和方框为中线、两侧分列三排凸起的螺旋纹,间以三角螺旋纹,其下饰鸟纹和变体云纹。每件于仿枹形制造。整器呈弯腰形状。

考古发掘证明:目前存于各地博物馆的于仅150余件。其中陶制于约20余件,青铜制于约120余件,而王家山等墓发现三个一组的于表明至少在春秋晚期吴地已使用编錞于了,这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军乐器虽然不像兵器那样有直接的杀伤效果,但仍以它鼓舞士气、指挥进退的卓越功能,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沉淀了战争的智慧。

图片

2、上虞窑青釉瓷扁壶

上虞窑青釉瓷扁壶1970年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

平唇,短直颈,扁平腹。圈足外侈,肩部设对称的鼠形系。腹部上方刻划一图案,其下刻“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字。另一面腹部上方也刻划一图案。下方刻划“紫是鱼浦七、也”六字。高23.2、口径6.3、腹宽21、足径13.5x96厘米。胎浅灰色,全器施釉。

此扁壶的产地是浙江会稽上虞,工匠是一个名叫范休可的人,从造型、制作工艺看,当为三国吴时期的产品。“鱼浦”是上虞县境内的一个湖名,叫鱼浦湖,现称“白马湖”,“t”字即“土”字,制作这只扁壶用的土就是取自鱼浦湖的土。此扁壶既自铭产地、窑口,又有工匠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图片

3、西周凤纹尊

青铜凤纹尊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砖瓦厂。

高34厘米,口径41.4厘米,腹围107 厘米,底径28.5厘米,重达18公斤。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分布四组相向的长星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s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呈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更有意思的是:两对双凤间各有一小型动物纹。圆首、凸睛、四足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椎相异,亦或一蛙一争,引来专家学者多种猜测。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吴国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吴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多以器型轻薄小巧,纹饰朴素简洁。嘱目于世。青铜凤纹尊以它卷曲的凤冠。别出心裁的动物纹,兼具中原文化的粗犷豪迈,江南人的匠心巧思,引人无限遐想。

尊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宴饮酒器和祭祀礼器,主要盛行于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商代雄浑,西周精致,而凤纹尊深得精致之本,是周代鼎彝的典型。这件铜尊无论形制和纹饰都接近周原风格,甚至和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丰尊极为相似,但它比之丰尊更有气势,更加精美,足见当时镇江地区先进的青铜文化及其与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交流。

青铜凤纹尊是目前所见吴国早期铸造最为精致华丽的青铜器。

图片

4、玉雕御题金山图诗插牌

整器分为插牌和底座两个部分。插牌长20厘米。宽15厘米,以青白玉为材,两面雕刻。

下面配以两层红木屏座,屏座上饰卷草纹和云纹图案。插牌正面以深浅浮雕及阴线刻纹手法雕刻金山胜景。整个画面以宇寺为中心,山麓江水环绕,涛声拍岸,山上苍松郁翠。一塔巍然,构成一幅“江山辉映、山寺一体”的独特景貌。

插牌右侧镌刻乾隆御题诗作一首:“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携将新证取,当镜固如斯。”插牌背面镌刻的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与佛印和尚斗机锋,苏轼败北,解留玉带“以镇山门”的故事,系根据明末画家崔子忠《苏轼留带图》轴摹制而成,但删略了原画上方乾隆御题诗5首中的4首,仅存1首,曰:“印公四大偈,东坡不能答:留带无语去,芥子须弥纳。当时胜负机,将谓饶老衲:玉带生莞芨,即拄而复磕。”

整器制做技艺高超,雕琢精美无缺,人物、景致的刻划细致入微,玲珑剔透,充分体现了清代玉雕工艺卓越的成就。

图片

句容市博物馆

5、南朝玻璃杯

国家一级文物,口径8.5厘米,高6.5厘米,最大腹径9.3厘米。广口,鼓腹,圆底。

该杯端庄秀美,晶莹剔透,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网纹饰于腹壁部。杯通体完整,无色透明,杯壁轻薄,系钠钙玻璃制品,滋润不烈,最耐寒暑,是六朝考古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对研究中外关系史有重要价值。

图片

6、元青花云龙荷叶纹盖罐

国家一级文物,通高31.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8.6厘米。

造型敦厚、浑圆,形象端庄。直口,肩以下渐广,自腹部最大处以下内敛,矮圈足。器表白底青花,底釉白中泛青,釉质肥厚浓重,有砂眼。罐盖呈荷叶状,顶纽缺失,以青料绘以筋纹。罐身以进口青料绘画,呈色浓艳,颈部画一周海水纹,器身绘一条威武游龙,龙细身三爪,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一周仰莲纹,底部不施釉。

图片

丹阳市博物馆

7、西周乳钉纹青铜方卣

通长14.3厘米、通宽13.5厘米、通高27厘米,腹边长13.5厘米,底边12.5×12.5厘米,重约2.1千克。

丹阳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该青铜卣为1985年1月丹阳访仙镇前册塘村村民在四方山平整土地时发现出土。

器呈四棱锥形,敛口,有方形尖顶盖,肩部有二半环形钮,器身作鼓腹四边形,上窄下宽,近圈足处束腰,方形高圈足,圈足每面中间有一凹口,器物通体饰以乳丁纹、几何纹及变形夔纹,装饰优美独特,纹饰精致细腻,颇具吴越地方特征。青铜方体卣在江南仅此一件,该青铜方卣的出土对于研究西周时期宁镇地区的青铜文化与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