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杂技演绎江淮风情,纯朴淮腔吟咏水乡四季。9月8日晚,一部深度融合江淮风物与节气元素,创意独特、形式新颖的杂技诗剧《四季江淮》,在“十八团”杂技艺术的发祥地、“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盐城建湖精彩呈现,广大市民先于全国观众共享了这场超“燃”的视听盛宴。
剧情与唐宋诗词的完美结合,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再加上优美动人的音乐、悠远绵长的淮腔道白和如梦如幻的场景,让广大观众确信,如今的杂技艺术已不只是力量与技巧的展示,其中有故事,有情怀,还有“诗和远方”。
当晚,在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验收演出现场,表演已经结束,数千名观众似乎还沉醉其间,掌声经久不息,久久不愿离去。
杂技诗剧《四季江淮》聚集生态保护主题,由南派杂技代表性团体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责任单位江苏省杂技团历时两年精心创编而成。该剧主创团队深入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市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及盐城市黄海湿地博物馆进行走访创作。
全剧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部分,以刚劲秀美的南派杂技表演为支撑,以精选独具江淮特色的唐宋诗词为背景,用杂技形式描绘江淮四季风物和节气变化,将杂技艺术与诗歌艺术相互渗透交融,突出江淮湿地之美,展现深厚的江淮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进行了升级,呈现出印象派的江淮意境。在场景转换中运用淮剧道白,在舞蹈表演中贯穿杂技功夫,在内容创新中融合非遗文化,在二十四节气的轮转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力求做到舞台置景新颖,导演手法独到,水乡特色浓郁,希望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四季江淮》艺术总监何晓彬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该剧创作动因及背景源于2019年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会上,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自此围绕湿地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业态升级、品牌打造等系列课题应运而生,也日渐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杂技团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决定精心打造一部聚焦湿地保护、生态保护的杂技诗剧《四季江淮》,从保护湿地自然资源的视角,用独特的杂技语言阐述和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同时,广泛倡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保护自然,实际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一起守护和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绿水青山引领四季风尚,建湖杂技演绎诗意江淮。这部剧是建湖‘十八团’杂技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作品主题鲜明,创意新奇绝妙,表演美轮美奂,引人遐思,让人陶醉!”该剧苏州运营方,国家二级艺术监督、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苏州市文化经济发展总公司总经理陈伟表示,公司已将该剧作为苏盐合作和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工程的一个重要文旅项目引入苏州,实现两地合作共赢,填补苏州本土市场杂技剧演出空白。现场观看表演的验收组专家也一致认为,该剧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主旋律作品,较好地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让传统杂技艺术因创新而散发恒久的魅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满诗词文学人文之美和自然生态之美。
杂技诗剧《四季江淮》一经推出,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和热情肯定。该剧出品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向记者介绍,“全剧力求用惊险奇美难的杂技语言表现湿地保护的奋斗之美、享受保护成果的生活之美、倡导持续作为的奋进之美。创作中,我们始终注重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让艺术创新紧密契合时代脉搏,以精品艺术创作实践和优秀文化产品献礼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江苏省杂技团根植于中国杂技之乡和以杂技为特色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盐城建湖,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致力于传承和发展诞生于2000多年前汉唐时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湖杂技”。近年来,该团以《小桥 流水 人家》《芦苇青青菜花黄》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彰显创新艺术特色的精品剧目赢得观众和市场认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极具创作实力的主创团队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品位。《四季江淮》编剧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曹路生,艺术总监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双创”人才、北京歌剧舞剧院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何晓彬,总导演是曾担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国庆大联欢编导、中心表演区总导演助理的韩晓龙。音舞美道效化等创制人员均是国内艺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人才。
通讯员 杜乃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