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在秦淮品诗赏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讲述诗歌中的秦淮月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9-11 20:16

扬子晚报网 9月10日讯(记者 徐昇 姜婧仪)9月10日晚,“中秋月 门东情”——2022第三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在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精彩亮相。中秋诗会现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莫砺锋老师吟诵《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并向大家讲述诗歌中的秦淮与明月。 

莫砺锋表示,诗人最喜欢幻想,当诗人看到天上明月就会考虑人与月亮的关系。月亮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苏轼《水调歌头》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杜甫《月夜忆舍弟》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认为历史上写南京明月最好的作品有两类,第一类是诗人金陵怀古的时候,把南京的月亮跟六朝繁华联系起来;第二类就是我们南京人离开南京以后,怀念故乡明月,因为古人说故乡的月是特别明亮的。因此,莫砺锋在此次中秋诗会选择吟诵辛弃疾当时在南京写下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那豪放的气魄,震撼着人心,千百年来为人赞颂。

辛弃疾此词中的“月”与苏轼“明月几时有”中之“月”又有何不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金陵”,与辛弃疾词中所写之“建康”都是在说古都南京,这二者又有何不同呢?莫砺锋围绕诗歌中的秦淮与明月进行阐释和解读,探寻“文人之月”,拥抱诗意人生。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