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主人】周小芳
【胶囊故事】
1981年,18岁的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村民周小芳,第一次见到了来村里访问的费孝通,1986年,23岁的她嫁到周家,这便是费孝通称为的“房东人家”。作为江村这个“窗口”巨变的亲历者,多年来她还接待了很多中外学者,也因此萌生了开民宿的想法——2019年,周家的“足迹”民宿开张,让中外游客沿着费老足迹、体验江村生活。
对“平静而富庶”生活感到很满足的她,下一个梦想是开出具有家乡特色的熏豆茶茶馆,“要把江村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蓓 刘璞 景洁
费孝通26次到访,江村成了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
清江抱村流,江村事事幽,江村,代表着中国传统村落之美。而在江苏苏州,这个叫江村的地方,也就是周小芳的家乡,数十年来名气远传国外,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时光穿越这个典型又有点特别的江南水乡,让世界看见越来越美好的中国式生活。
江村,是村子的学名,正式名称是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在此推广蚕桑改革。1936年,费孝通在姐姐的安排下,来村里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他采用江村调查资料完成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个长江流域乡村生活的田野研究》,扉页中文名为《江村经济》),1939年在英国出版。这本书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的老师马林诺斯基评价它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从此,“江村”就蜚声国际。很多来自国内外、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的专家学者,把这个小村子当做持续观察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样本。
这个江南村庄,也让费孝通一生牵挂,从1936年到2002年,他前后26次访江村,见证了村子从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从江村这一“起点”,他提出发展乡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还开展了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小小的江村,是乡土情怀的精神家园,更是社会学家“志在富民”追求的承载地。
“足迹”融入今天 ,“房东人家”开办民宿
“我们这个家里以前的老人跟费达生一起种桑养蚕,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的时候,她的弟弟费孝通正好到这里来,然后就写了《江村经济》,”周小芳家就是后来费老称为的“房东人家”,她娓娓道来这段渊源:“到了1957年,费老又重新来到我们这个江村,住在我家就住了20多天,有一篇叫《重访江村》,就是在我家里写的。”
周小芳
而周小芳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家乡在国外的名声,是1981年:“9月份,有一个美国大学的副校长南希·冈萨勒斯要到我们村上来,我们也是以后也才知道她是费老的一个朋友,因为《江村经济》是在国外先有的名气的。”
源于这段珍贵的交往,“房东人家”成为社会学研究者的一个观察窗口。周小芳回忆,1986年5月,费老11访江村,带上他的国外朋友也来到了家里,跟她们共进午餐。学者们曾经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参观她的新房,询问她彩礼和嫁妆的情况,“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经常有学者来到访,要住在我家,当时我们也条件不好,就腾出几个房间让他们住。”2017年的时候甚至来了一个摄制组,要求有五个房间提供,周小芳只好简单改建了五间客房,摄制组入住了一年半时间。
周小芳进过村办厂,开过小卖部。2018年国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宿产业兴起。周小芳突发奇想,规划装修,把家里办成了民宿:“我正好闲下来有工夫,也增加一点收入。2019年我们家就正式办了营业执照,弄了七个房间。”
费孝通和朋友们上岸的码头,当年他伏案过的书桌,用过的煤油灯,喝过水的杯子,这些痕迹,周小芳家至今仍妥善保留着,也因此为民宿起名“足迹”,接待了许多循着费老脚步,持续考察中国农村发展变迁的专家学者。
她办民宿的出发点,就是要让人们能沿着费孝通的“足迹”走一走,看看他笔下的江村,所以不主打豪华,房费每天在一两百元,还让客人们跟全家人一起吃饭,营造家的温馨感。有的学者、博士生,在这个特别的民宿常常一住就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
民宿对于她来说,是创业,也是梦想的实现,“让大家来看看费老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江村,发展成什么样了。”
“志在富民”照进“美美江村”现实
在周家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民宿老板同时,整个江村,也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弦弓村已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转变,拥有了一批高精尖先进制造企业,2017年全镇人均GDP16.67万元。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当地,从发展纺织产业到电商直播带货特色农产品,江村人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也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姚富坤
姚富坤是土生土长的开弦弓村人,在费孝通26次访问江村中,他接待了24次。1981年,费孝通第三次访问开弦弓村,并于同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赫胥黎奖章”,以《三访江村》为题发表演讲。姚富坤记忆犹新:“因为费老特别开心,1978年以前,我们这个村的村民年收入经常在100元上下。1980年已经达到300元了。”现在村里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2021年已经达到4万多,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楼房,有50%的人家住上了别墅,村里的大学生从1981年的一个,到现在已经超过500个。”
夏志骁
“这几年,村里做好党建引领下的强村富民”,开弦弓村党委书记夏志骁告诉记者,通过“一心、一廊、三村、四园”的规划布局,着力推进美美江村农文旅融合,也希望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一心”是以村委会和费孝通纪念馆为核心的中心区,“一廊、三村”是由荷花湾村、南村和北村打造的一条江村百年发展乡村画廊,“四园”则是南园、北园、桑园和蟹园。
从雨后春笋般的民宿、时尚现代的江村CLUB,到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文化礼堂、江村市集,开弦弓村致力于从环境治理开始的综合提升,展现一个生态美、环境靓的窗口。村子通过了省市区三级的特色田园乡村创建,2021年又进行了三星级康居村提升,整个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路灯亮化,河岸的美化和生态化等得到了升级,村民们纷纷发视频和朋友圈,夸自己的村庄变漂亮变美了。“美美江村”的牌子越擦越亮,并在今年入选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产业赋能,实现村美民富,让费孝通追求的“志在富民”“美美与共”,照进了现实。
“平静而富庶”,为了向往的生活共同奋斗
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村庄,让居民点赞,让中外游客驻足。在这里,田园牧歌和时代画卷碰撞出美妙的火花,江村,正从乡土中国的真实样本,嬗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的发展样板。
说到未来的梦想,夏志骁希望把美美江村这个愿景,通过几年努力落地落实,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更提高一步。
已被称为“农民教授”的姚富坤说,他接下来想把《江村百人口述史》《江村人家》完成,继续让江村这个调查研究的样本,展示给国人,展示给全世界。
“我们这里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平静而富庶,安居乐业,现在,很幸福,也很开心,”让周小芳最满意的,是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处处都是风景。“下一步我准备开茶馆,在小清河边上提供熏豆茶,让大家都来喝喝茶,坐一坐。我们的江村肯定要把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胶囊关键词】美好生活
小小窗口,辉映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奋进和梦想。
这十年,中国人在梦圆小康中感受“稳稳的幸福”。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也一天天美起来。伴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政策落地,一批“江村”们正在携手加入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的阵营,让世界看到可亲可爱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梦惟笃行,奋斗正当时。让时间,见证新的荣光。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