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款纤腰掌上珍,琅珏为骨水为神”,这是清代无锡诗人周镐所作《咏惠山泥美人》中的句子,11月19日,在无锡举办的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上,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锡惠山泥人也惊艳亮相,展示它独特的东方之美。
在古代诗文中多有记载
记者看到一排泥人,有的笑容憨态可掬,眉毛或浓或淡,脸蛋粉嫩;有的头发乌黑发亮,扎成了两个黑溜溜的发髻,很逗人喜爱;有的身材苗条,活脱脱一个江南美女……
据无锡市惠山泥人研究所赵建高介绍,无锡惠山泥人始于宋,盛于清。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宋代苏东坡到无锡时曾有诗句:“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惠山泥人粘土取材于惠山脚下水稻田下一米,四十公分左右厚一层,粘性强、弯不断,干而不裂,不用烧制。南宋时,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节会时街上所卖的泥玩具、泥孩儿……在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可见当时的泥人已成为商品进入商铺。
到了清代,有关惠山泥人的记载和描写就很多了。据徐珂《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可见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业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专业艺人。在乾隆年间,无锡泥人技艺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惠山泥人传入宫庭。
大阿福堪称幸福的使者
据赵建高介绍,在万千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既是惠山泥人形象的经典之作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惠山泥人丰富的历史信息。大阿福的前身是用于年节时供奉的小土偶,以祈求辟邪,保护家宅平安。大阿福堪称幸福的使者,吉祥的集大成者。
无锡惠山长期还流传着关于大阿福的民间传说。流传较多的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无锡惠山周围一带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林中出现了一头名叫“年”(青饕)的怪兽,经常出没于山林,伤害附近百姓,尤其专爱吞食小孩,百姓不得安业。正当百姓为此一筹莫展时,从天而降一位胖乎乎、力大无比、充满智慧的“沙孩儿”,他一脸“福相”,以意味深长的微微一笑, 降服了怪兽“年”,使其俯首贴耳。从此,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为敬重“沙孩儿”的恩德,称他为“大阿福”。
惠山泥人带有十足的泥土韵味
惠山泥人,是一种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而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品。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步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泥人创作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一是就地取材,因材施技,带有十足的泥土韵味;二是泥土干而不裂,不用烧制;三是彩塑结合,相得益彰,带有丰厚的装饰意趣;四是造型生动,手法简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赵建高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