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如今,发微信朋友圈,不只是晒生活那么简单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经营朋友圈成了一门火爆的生意。央视网记者以客户身份,从几家网店购买了“人设打造”服务。其中一个对接人把记者拉进了一个百余人微信群,之后每日不定时向群里发送图片和视频,多为健身、美食、自拍、养生等场景,偶尔还会发风景、豪宅、豪车、酒店、账单、办公环境等场景。还不满意?那就私人订制。“朋友圈经营指南小组”、 如何经营朋友圈的攻略,也在社交平台上并不鲜见。看到这样的报道之后,你还相信如此的朋友圈人设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网络上,一些人设早就让不少网友吐槽,比如网上的一些公众人物人设塌房,人前的假精致被揭穿,“采茶女”的真身是卖货大叔……这些曾经发生的现象,让很多人对网络人设产生了反感。虽然网友一边警惕着这样的假象,但另一边又难免遇到人设“考验”,因为“人设”总是不断变更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最普遍的场景可以说就是朋友圈了。
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社交“私域场”,微信朋友圈刚开始进入人们生活时,网友多愿意发一些生活日常、游玩等内容分享自己的状态,因为强关系下的熟人,即使隔着屏幕也有着真实感。而随着朋友圈的扩容,同事、客户、朋友的朋友等逐渐成为朋友圈的一部分,这些不同角色定位的社会关系都可以借由一个社交平台展示时,呈现的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不少人朋友圈曾经的真实、自然也出现淡化,剩下了更多的工作、营销。
当朋友圈从早期的家人、朋友关系延伸到工作、消费关系时,“人设”也开始变味了。网络社交所采用的介质本身也带来了一定的虚拟性。在朋友圈里,不同的身份定位,可以向外呈现出不同的“性格”:朋友可见的自己是活泼可爱的,同事可见的自己是勤恳可靠的,客户可见的自己还是“高大上”的。当然另一角度看,同一条朋友圈内容,不同的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晒出好成绩单可能是真开心,也可能是想炫耀。这样同一个人有意无意在朋友圈营造的氛围,就像立了不同的“人设”,让身处网络、隔着屏幕的我们,虚虚实实,真假难辨。
为了展示多方面的个性,为了相亲,或为了维护客户关系,如果出于这些个人形象维护的目的,通过分组等手段营造鲜明的人设,还是可以理解的。而随着社交媒体上带货的商业化,有的朋友圈还会变成微商、代购、团购的地盘,立“人设”还能助于更好地“吸睛(金)”。花钱可营造朋友圈“人设”,甚至获得私人订制服务,这样的“产业链”很大程度上就是被所谓的“人设经济”所催生。
如果是为了人设的这种获利目的,像给自己美容护肤一样过度“装修”朋友圈门面,则超出了形象维护的范畴。网友一旦轻信朋友圈里的夸张、虚假人设,一不小心自己会“莫名其妙”浪费了情感、破费了财物:共情朋友圈的“好妈妈”人设,可能会因此加入了一些宝妈团购群,或面对被营造出的靠谱“人设”,过于相信孤品限量、朋友圈可见等一堆营销策略,会冲动下单本不需要的商品,甚而购买到难辨好坏的产品。
很多人会发现,身边朋友不怎么发朋友圈了。睁大眼睛去识别朋友圈的“人设”、斟酌发朋友圈营造哪种“人设”,都让很多网友慢慢减少了发朋友圈的频率。不过,随着信息传播的普遍和加速,“媒介化”生存是网友经常会遭遇的,朋友圈式社交更加不可避免。不管是主动或被动地去装饰朋友圈“人设”,形象管理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维护自己的网络社交形象无可厚非。但去费钱装饰朋友圈则大可不必,更重要的是,要警惕靠虚假人设误导、欺骗。
花几十元买来的朋友圈“人设”无法长久,是脆弱的,长远来看,这样的人设终究会崩,还会影响、扭曲网络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每发一条微信朋友圈能多一份真诚,少一些“滤镜”,不整天困于朋友圈人设,不把自己的真实形象和自信依附于他人的点赞关注上,不把朋友圈当成纯挂钩利益的商业圈,无疑会让我们每个人在网络朋友圈的关系更从容自在。
评论员 王梦航
主持人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