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是我的第二个家!六旬湖北籍农民工在宁两年,拍数万张照片记录身边的美好
2022-11-27 07:37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儿工作,让我找到了家的温暖。”62岁的应传发是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人,2020年底来到南京务工,和妻子、儿子一起生活。这两年里,他先后拍摄了数万张照片,记录了南京的美景和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近日,他整理了自己拍摄的所有照片并打印成册,命名为《一名农民工的所见所闻——美丽江苏新南京》,获得众多工友喜爱。11月25日下午,在153路公交车终点站生建站附近的一间出租屋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到了应传发,听他分享了这两年来在南京生活的故事。

图片

应传发小心翼翼地整理他的收藏证书

六旬农民工在宁工作两年

拍摄数万张照片,自费制作图册留念

“我刚到南京时,发现这儿很美,不仅有高楼大厦,还有绿水青山,就想通过农民工的视角记录下来。”2020年底,年逾六旬的应传发来到南京务工。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会起床,和工友一起乘坐公交车赶往十多公里外的西善桥劳务市场。坐在公交车上,他常常看到路边有很多美景,便在工作之余到这些地方拍照。

应传发拍摄的照片中,不仅有南京的古城墙、长江大桥、秦淮河,还有很多和农民工兄弟一起工作生活的画面。他说:“我在干活的时候会拍一些,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会特地乘坐公交车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拍照。”有的地方比较偏远,公共交通无法到达,他会走到目的地。

为了拍到好看的照片,应传发曾花500元买了一台二手相机,“时间长了,我发现携带相机到工地干活非常不方便,还要买很多电池。”他在前年又花四百多元买了一台二手智能手机,一直用到现在,“手机的相机像素和我之前的二手相机像素差不多,非常好用,所以我就拿着它拍照。”

图片

应传发制作的《一名农民工的所见所闻》图册

应传发太喜爱拍照了,每天都会拍数百张照片。紫牛新闻记者看到,他的手机相册里至今保存着6000多张照片。有一次,他发现手机无法开机,花了100多元修好后才得知原来是相册里的照片太多了。他又买了U盘,专门存储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即使这样,他的手机相册里仍然有很多照片,最多的时候有9000多张。

两年多来,应传发先后拍摄了数万张照片。今年10月,他把这些照片制作成图册,并命名为《一名农民工的所见所闻——美丽江苏新南京》,整本图册足足有408页,抱在手里沉甸甸的。看着这些图册,应传发开心极了!

图片

应传发展示他的《一名农民工的所见所闻》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

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本图册记录了很多发生在应传发身边的暖心故事。“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儿工作,让我找到了家的温暖。”应传发说,在劳务市场找工作的时候,西善桥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经常到劳务市场宣传,让务工人员接种新冠疫苗、进行核酸检测,“我们都挺感动,不管我们是哪儿的人,他们都一视同仁,经常向我们宣传防疫知识,让我们管理好个人卫生。”

在应传发眼中,医院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免费为60岁以上的务工人员体检,“我陪着老伴到医院进行两癌筛查,他们不仅免费为我们检查,还让我们吃完早饭再走,走的时候每人还送一包卫生纸。”

他专门写了一封信感谢西善桥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他在信中说:“有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的热情服务,让我们这些外地来宁打工的农民工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我们高兴地打完疫苗,然后安心地建设南京。”

这样的暖心事常在应传发身边发生。2021年7月21日,他和妻子乘坐地铁2号线,从终点站经天路站到油坊桥站,当时天气很热,他们戴着凉帽,手上又拿着包,过安检时一不小心把凉帽丢掉了,回到住处才发现找不到凉帽。应传发的妻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到地铁2号线经天路站,工作人员核实清楚情况后,立马帮她找回了凉帽。

原来是工作人员看到凉帽后找不到失主,主动帮忙保管。得知妻子找回凉帽后,应传发很开心,“没想到我们丢掉的一顶小凉帽,他们竟然认真负责地保管,等着失主前来认领。我们以前坐地铁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太感谢他们了!”

图片

应传发展示他的《一名农民工的所见所闻》

把打工赚的收入都用来制作图册

感觉很值得,这是一辈子的成就

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应传发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把拍摄的照片打印成图册。因为不会电脑,他便请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帮忙设计和打印,“很多人嫌麻烦,不愿意帮我,我最终找到一位创业的大学生制作。”

在应传发居住的出租屋里,摆放了两张床,其中一张床上堆满了他这些年来制作的图册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颁发的收藏证书。他早年在辽宁沈阳打工,也拍了很多照片并制作成图册,还把图册送到当地档案馆和图书馆,这些单位均为他颁发了收藏证书。

应传发目前在劳务市场以打零工为主,每天能赚200元左右,每个月可以工作20多天。他的妻子在一家饭店工作,每月会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这些年来,应传发先后花了10万元制作图册,自己打工挣的钱不够,便向妻子和儿子要,有时候还会向朋友借一部分。

家人和朋友也曾劝他,不要再用打工挣的钱制作图册了,但应传发很执拗。他笑着对记者说:“我觉得这很值得,这些是我一辈子的成就。我在外打工20多年,看到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深受感动。正因为我亲眼见过,所以就用手机记录下来这些变化,然后制作成图册留念。”

不过应传发也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三个儿子都没有成家,大儿子30多岁了,都在外面打工。他表示以后还会继续努力,想办法慢慢弥补家人。由于将拍摄的照片制作成图册的成本太大了,应传发也说,以后不会再花钱做制作新图册了,但会继续用手机记录身边的美景和感人的故事,“不过我还有一个梦想,如果有机会,想正式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图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闫春旭 文/摄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