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中的“文化自信”(7)|马台街:十年夜市,百年历史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1-01 17:44

提到马台街,老南京人的第一反应莫过于灯火通明的夜市、美味的排档。追溯马台街的历史,则有几百年,这里曾供奉过明朝的将军、居住过清朝的总督、行走过从城南到下关的老南京人,这是一条有故事的街道。

相传这里曾供奉着明朝将军

马台街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南起湖南路,北至新模范马路,全长约1100米,此地原有一座将军庙,有说法认为,在明朝时,当地的老百姓在鼓楼区西北部建过一个庙宇,庙内就有一个同样叫做马将军的塑像。这位马将军是明朝时替朱元璋打江山的将领,马将军一向爱民如子,他去世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将军,因此设庙。

不过,这种说法存在疑点:第一,明朝开国主要将领中并无“马”姓将军,且在明初皇帝对“马”姓反感,例如马三宝因姓氏不讨皇帝喜欢,后被赐姓为“郑”,即郑和;第二,明初南京是首都,朱元璋生性多疑,经常以各种罪名杀掉开国将领,他眼皮底下是否能容得下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将军并不好说。

如今,马台街上依然有名为“将军庙”的车站,附近还有将军庙小区,庙却早已不见踪影,庙里供奉的是谁,也不得而知。当地一位老大爷的话颇有趣味,他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古至今,有无数将军为这座城市流过血,你觉得里面供的是谁,那就是谁。”

因清两江总督马新贻得名

而马台街的由来说法则较为统一,1868年,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来到南京就职。当时,马新贻就居住在南京城西北的一条街巷,并且在这里建造了一座马府。因总督又称制台,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就称该街道为马台街。

马新贻在任期间,处理漕运、盐政和河工之弊政,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着手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颇受百姓爱戴。1870年,马新贻被刺身亡,即“刺马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的远非一个总督被刺杀那么简单,它的前因后果非常复杂,甚至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势。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后,清政府担心其有野心,将曾国藩调离,并让马新贻升任两江总督,命其调查湘军的财政等问题。这个节骨眼上发生“刺马案”,加剧了湘军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不得不将曾国藩调回南京,直接的后果是清政府大肆打压湘军,使得东南海防日益废弛,引发列强们入侵。清廷洋务派重臣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幕僚说道:“若非马案,则裁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如果不是刺马案,使得清政府对士兵(主要指湘军)的裁撤和打击越来越厉害,终于导致了海防的日益废弛,而列强的气焰日益嚣张,战争不断国家便日渐衰弱。)

曾经的夜市

如今依旧繁华

几十年前,从城南到下关,就算是长途旅行了,一般都要事先预订黄包车。而当时的马台街,是城南到下关的必经之路。

老南京人对马台街的印象,莫过于这里曾经繁华的夜市一条街了,每逢夜晚来临,小摊主们便会用钢管搭成简易的临时店铺,夜市里应有尽有,逛夜市是当地附近居民的日常活动之一,而这热闹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地居民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当时这里有夜市的时候,每逢凌晨一两点钟夜市散场,小摊主们拆卸临时摊位的噪音很大,总会吵得自己睡不着觉,满脑子里都是钢管碰撞和落地的声音,因此附近居民意见很大,经常去当地政务部门反映。”

2007年,开张十几年后,马台街夜市关闭,街道的繁华并没有因为夜市的散去而散去,如今这里建起来了青少年宫,建起了大型超市,路边也开满了餐馆,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一名前来超市购物的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以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还能买到;以前买不到的东西,现在也能买到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