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2023南京地铁挂春联暨玉兔迎春·全国版画名家生肖贺岁展”启动仪式正式举行。
4号线“玉兔迎春”3号线“福满金陵”……兔年春节到来之际,南京地铁换上新样貌啦!覆盖11条地铁的170多个站台,陆续张贴上春联、版画和福字,和过来过往的乘客们一起迎接2023年新春佳节的到来。
本次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浦口区委宣传部等联合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专业委员会(版画院)、江苏省书法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现场致辞,他表示,此次活动以“让文化动起来,让春联跑起来”为主题,以“地铁+春联”“版画+生肖”的首创路径,匠心打造流动的城市人文风景,“在这辞旧迎新、使命续接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用一场让书法、版画等艺术精神沿着地铁轨道走入百姓生活的艺术盛世,贡献媒体力量,彰显主流价值,带着对大家前‘兔’无量的吉祥祝福,为文化传承接力,为民生福祉增辉,向伟大时代献礼。”
1000张春联、版画“装扮”南京地铁
这是一次将楹联文化与生肖文化相结合,并运用传统书法与版画将其表现出来的融合性、创新性文化活动,共计张贴500多副春联、500多幅版画和6000多个福字,覆盖南京11条地铁的170多个站台,精心打造的10号线“金陵四老书法专列”,4号线“玉兔迎春艺术专列”,3号线“福满金陵新春专列”各具韵味,红红火火,成为驰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移动展厅,为南京老百姓奉献了一份沉甸甸、喜洋洋的文化礼包。
马丽娜创作的《大展鸿兔》、王昆创作的《玉兔登月》、姜陆创作的《2023癸卯大吉祥》……4号线草场门地铁站的出口处,形象各异而又憨态可掬的版画生肖兔已经被张贴在墙壁上,一幅紧挨着一幅,远远望去,很是显眼,吸引了不少路过的小朋友。11岁的小张(简称)告诉记者,之前没怎么了解过版画,因为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兔子,所以特意走近来看看,“一下子眼前一亮,特别有过年的那种感觉。”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表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是中国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明。今天现场,一系列“玉兔”生肖版画轻灵逸动、楚楚动人,带着传统文化的温馨底蕴与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一下子“蹦”进人的心里。版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但相较于中国画、油画、雕塑、建筑、壁画等艺术类型而言,却是一种年轻的现代艺术,“此次活动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社会普及,又为传统文化融入了时代性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色彩和人文气息。”
春联创作者年龄跨度从8岁到96岁
记者了解到,地铁挂春联活动自2022年9月启动征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征集到超过10600副海内外投稿作品,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从国内到海外,数千名楹联爱好者共同参与,成为一个跨年龄、跨地域、跨职业人群共襄的文化大餐。
创作者有省内的书法家,还包括南京部分中小学生,年龄跨度从8岁到96岁不等。中华门站、南京站、夫子庙站、新街口站等都是投稿热门站点。
“我初中和高中的学校都在大行宫附近,可以说大行宫地铁站在我6年青春时光中举足轻重。”参与创作的南京九中高二学生宋城开说,地铁挂春联活动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让他用青春的笔触,文艺的思考,再会大行宫地铁站。
谈到创作感受,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表示,红红的春联本是桃符、是门神,驱邪避灾,可以让人从心理上获得一种暗示,精神上得到一种慰藉,“当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可以温暖人心。就像这红红火火的春联,它是流动的风景,也是流动着的温暖。它不仅是贴在地铁上,更是贴在百姓的心上。”
让文化跑进人的心里
据介绍,今年征集到的楹联一等奖作品是:“江山就是人民,旗随马啸更千里;幸福来于奋斗,车趁鸡鸣第一班。”该联由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书写。
经过初评、终评等环节,共产生一等奖2副,二等奖3副,三等奖15副,优秀奖30副、入围奖若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钟振振负责此次“挂春联”征稿的评审工作。他认为:“地铁站是公共场合,在这里挂春联,就要反映全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它超越了小家庭的个人愿望,承载的意义、呈现的胸怀要更大。”
地铁不仅仅是一个载客工具,地铁线路还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图。此次活动将春联与版画挂在地铁里,从元旦、春节到元宵节,横跨三大节日,预计惠及的受众客流量将突破1.5亿人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