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龙在接受采访时一度哽咽。他说,“功夫好的人,会有老板找个大导演,花五千万、六千万给他们拍片吗?没有。”他为如今的武术演员叹息,希望有一天能重回曾经的光辉时代,让那些一身功夫的好苗子,找到用武之地。
内地老百姓最初接触到功夫片,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2年,一部《少林寺》风靡全国,接着一大批内地制作的武打影视剧应运而生。那时“土产”武打片和港台武打片迥然不同,港台片里功夫了得的黄老邪、郭大侠,其扮演者都不会武功。内地观众接受不了内地演员假打,因而当时很红的刘晓庆、张瑜、郭凯敏等明星,都没有尝试过演武打戏。当年只有李连杰、黄秋燕这样上过武校、拜过师傅的,才有可能在银幕、荧屏上一显身手。
然而,过分追求“真实性”,导致了那时的内地武打剧往往不好看。真实的功夫比拼,通常三拳两脚,没几下胜负已定。不会出现大战三百回合,难分胜负的局面。港台剧武打动作花哨好看,内地剧动作简单,没有观赏性。另外特效上也有差异,内地剧喜欢滥用慢镜头,往往使得紧张激烈的打斗,突然变得慢悠悠的。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许多电影、电视剧里都会有背身跳上墙的镜头。头一两次看,感觉剧中人轻功了得。后来观众也看明白了,其实就是将跳下来的过程,倒着放一遍。这样简单的“特效”用得过滥,与剧情不搭调,让人出戏。
当年的《射雕英雄传》收视率极高,有些观众一边觉得好看,一边不断吐槽。段皇爷的一阳指,点出了一道激光;黄药师的笛子里,吹出了五彩缤纷的光束……习惯了写实主义风格的内地观众,难免觉得太浮夸。武打剧这么拍,和神话剧有什么区别?不过看着看着就习惯了,继而觉得老老实实真打毫无必要,好看才是硬道理。于是武打片里的高手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和孙悟空没有多少区别了。
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特效技术突飞猛进。如今运用人工智能,演员随便做几个动作,就能通过后期制作,拍出极为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替身演员因此快失业了。这种背景下,武打片演员自然不必有成龙、李连杰的身手,长得好看、人气高更为重要。
随着特效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对武术演员的需求,回到成龙成名的那个年代,变得愈发不可能了。不过真功夫并不会白练,起码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至于出名,从古至今都不是传统武术家的追求,不出也罢。
作者:朱辉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