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成旅游新宠,如何“链接”一座城?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7-20 17:21

从“日行三万步的特种兵式的旅游”和“蹭老年旅行团的黄昏游”,近日,以Citywalk为代表的新型旅行方式成为了年轻人旅行方式的新宠。与“精心计划”“高强度”“打卡式”的特种兵旅行大相径庭,Citywalk强调的则是“随心所欲”“慢节奏”,以及“沉浸式”的体验。如何体验地域文化、通过博物馆打卡历史人文,受访者们对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城市漫游方式。

图片

 

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Citywalk成新宠

此前,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Citywalk就位列第五。DT财经和DT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旅游调研报告》提到,在躺平式旅游、就地旅游、跟老年团旅游、“特种兵式”旅游等几种新型旅游方式中,82%的人想尝试Citywalk,排名第一,且远超其他旅游方式。

据公开资料显示,Citywalk最早的概念来自英国伦敦,主要的概念是travel as the local(像当地人一样旅行),指的是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参与者有计划地行走在一条精心设计的城市旅游路线上,以旅游视角探索城市的变迁、历史与文化,深入地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厚度。

Citywalk发展到现今,也泛指一个人或是和朋友一起毫无目的地在城市游走,不必刻意去网红地打卡,而是选择随心自在地在街上穿梭,用脚步和镜头来记录城市、感受城市。因此,Citywalk也被许多爱好者翻译为“城市漫步” 或“城市行走”,有的网友给这个舶来词套上一个更接地气的名称,“瞎溜达”或是“压马路”;Citywalk参与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想深入感受另一座城市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外地游客,另一种是对本土城市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本地人。

虽然都是Citywalk,但不同"City walker"走的路线或许各不相同。有的人在“城市漫步”时会跟朋友猜拳决定是往左还是往右;有的人会在走到路口时遇到绿灯就直走,红灯就拐弯,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很多外地旅客就会选择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去寻找博主走过后分享的Citywalk路线。有些想深度游的"City walker"会去报Citywalk团,带研学性质的Citywalk团当下也以各种形式流行开来。

说到底,Citywalk只是一种旅行方式,一种与城市产生“链接”的方式。旅客可以以一种更直接、更有趣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本地人也可以在闲逛中重新认识故乡。只要用心去感受走过的地方,其实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可以与美好不期而遇。

图片

 

他们漫步南京大街小巷,

传承地域文化

在南京就活跃着一个“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15年来举办了665期城市漫步活动。每周一期对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人文遗产展开寻访记录工作,设定寻访南京“外十八城门”“古金陵四十八景”等主题,可谓早早引领Citywalk风潮。2008年3月,当时城南面临大面积拆迁,热爱南京的东北人高松和三五文物和摄影爱好者,就希望用影像把老城南“保存”下来,积累了很多珍贵资料。

“元老”级成员舒克也热衷于拍老门东的老房子,2011年他接手这个公益团队策划组织活动后,更降低了团队的专业门槛,欢迎更多网友报名参加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现在每周六的活动有近百人参加,多则达到200多人。有些景点成为遗迹不为人所知,比如为探访《金陵四十八景》之“虎洞明曦”,团队就不止一次去江宁行走。团队里不仅有来自各行各业、热爱南京文化的普通人,还吸引了国际友人跟随他们的路线来打卡南京。

舒克说,“我们宗旨是公益性,让更多人热爱南京,了解南京,让南京地域文化传承下来。在行走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了解了知识,传承了文化。许多人也是参加我们活动后,才知道亲戚朋友来南京不止可以去玄武湖和紫金山家,门口有这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有这么多可以去的地方。漫步在南京大街小巷,每个巷子都有历史掌故,一个个去看,根本走不完。”

图片

 

网红博物馆约不到?

博物馆达人这样打卡

当下博物馆游热度不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的“文化大餐”,暑期“遛娃胜地”,也是Citywalk绝佳之选。来自安徽的汪媛是江苏“博物知旅”达人推荐官,兼职在做的@山禾Viyo账号中,记录了她业余时间的文博足迹,从文创开箱视频,到探访区县博物馆的文化大展、打卡大运河非遗文化园非遗体验馆等等内容纷呈。她告诉记者,“2016年,我就住在安徽博物院旁边,结识了不少朋友一起去逛博物馆,发现博物馆是一个很好地呈现历史变迁的窗口。当时博物馆里人不多,就想通过公众号和微博多做点宣传,在当地有了小小影响力。”

后来《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综艺播出后,带火了很多博物馆。当下网红博物馆约不到?这样的烦恼对汪媛来说还好,她想做的是宣传那些值得一去但还不火的博物馆。“我觉得热门馆去的人很多,但很多小众馆与专题馆还鲜有人踏足,后来就通过短视频跟大家分享去博物馆里值得去看的东西。不要一味跟风,我更想去宣传那些很值得一去,但许多人还不知道的博物馆。”

文博系列在短视频分类里颇为小众,汪媛从去年正式开始做短视频,不直播不带货,视频都是出去玩的时候顺便拍的。博物馆视频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拍摄前她会做很多资料收集,了解近期特展,有时也会求助文旅部门和博物馆方。常常一座博物馆要拍好几期,拍摄本子要根据体验反复修改。她说,现在很多人去城市第一站会去博物馆,身边的朋友都会把逛博物馆当成一种很好Citywalk形式,以博物馆之“美”涵养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实习生 徐咏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