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搜集90位老兵故事 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持续扩容
2023-07-27 14:39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三年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出了《寻找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用影像记录了70多位当年为国奉献青春、出生入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

三年来,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不断扩容,记录的老兵已增加到90位。

H5产品: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欢迎点击、收藏、转发

 

一个月采访拍摄70人

三年前,我们用影像库致敬老兵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作为媒体,如何向当年“最可爱的人”致敬?

有人提议,寻访至少70位依然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并用影像记录他们,以H5的形式制作成“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库”,以此向这些老兵致敬。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成,但也有人迟疑:“时间紧、任务重,老兵住哪都不知道,能寻访到这么多人吗?”

但最终,大家还是决定试一试,因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说做就做!多路记者同时出击,很快,南京、苏州、无锡、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老兵的线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视频部也迅速行动,主动上门安排拍摄。

短短一个月,70多位老兵的影像就收集完成,视频编辑加班加点制作了精美视频,美编设计了精美的H5产品,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曾在朝鲜战场击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韩德彩将军亲笔题字,最终完成了“影像库”的搭建。

记录老兵增加至90位

三年来,影像库不断扩容

老兵影像库搭建之后,对老兵的采访拍摄一直在继续,影像库也一直在扩容,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记录的老兵影像已经增加至90位。

在这三年中,不断有老兵加入进来,但也不断有老兵离我们而去。

图片

老兵季刚芹生前愿望是将遗体无偿捐献用于医学研究

常州的季刚芹走了!

三年前,他和夫人许耐霜同时加入了我们的影像库。他俩同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3师战士,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相识相知、喜结连理。

2022年8月6日,季刚芹因病去世,按照季老生前的愿望,夫人许耐霜将季老的遗体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三天之后,许耐霜也在《常州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一笔一画认真写下自己的姓名。

“我们相识于革命年代,结婚时共同目标是保卫祖国,走后选择同样如此,继续回报党和人民。”许耐霜说。

镇江的陈醉云走了!

在朝鲜战场5年,陈醉云救治了3000多受伤官兵,挽回了数百条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回国后,陈老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2019年5月,在他90岁生日时,他还通过扬中卫健委,向党组织缴纳了一万元的特殊党费。

苏州的叶国清也走了!

这位出生于1925年的老人,19岁就加入了新四军,1945年入党,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200场,被称为“活着的传奇”。

叶国清还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他曾回忆:“有的战士耳朵冻掉了,还有人用火烤冻僵的腿,结果因为没有知觉被烤伤了。”

去世前,老人还不忘将自己获得的“最美退役军人”1000元慰问金交给党组织。

老兵虽然陆续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却和他们的音容笑貌一起,永远定格在“老兵影像库”中,这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留存更多老兵影像。

90位老兵,多少的故事

影像库收藏着一个时代

用镜头记录老兵,是搜集与整合历史碎片的过程,是让这些“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歌可泣的故事的过程。

图片

老兵唐毅在读报

唐毅,今年92岁,现住扬州,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空军老兵,他曾利用气象知识击落两架敌机。

1952年5月的一天,空军司令部接到报告,有4架美军飞机在平壤上空轰炸。志愿军空军司令员刘震问唐毅:平壤天气怎么样?唐毅回答:当天平壤上空有两层云,一层高积云,3000多米;一层层积云,1500米左右。刘震司令员问:云层能保持住吗?唐毅回答:能,能保持大约两个小时。根据唐毅提供的气象知识,当天志愿军空军出动飞机,利用云层掩护,从8000米高空出击,穿云下降,成功击落其中两架美国飞机。

现住无锡市惠山区的杨欣荣,当年瞒着父亲远赴朝鲜参战,老父亲直到收到杨欣荣寄回来的“工资”,才知道儿子去了朝鲜战场,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作战去了。

出生于淮安涟水的张德标,今年97岁,张老回忆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时说道,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条件和所谓的“联合国军”有着天壤之别,十分艰苦,但凭借着毅力和信念,志愿军取得了胜利。1950年10月,张德标随部队开赴朝鲜。部队驻扎在山间,进攻多在夜间,睡觉时随手折下松树枝,掸去积雪后铺在地上,就睡在上面,“有一次,仗打完了,粮食供应没跟上,战士们两三天没吃上饭,当时部队给每个人配备了炒好的面粉,大家饿了就抓一把面粉塞进嘴里。没有水,就从地上抓一团雪塞进嘴里……”

老兵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录他们,将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在记录中收获感动

每一次的拍摄都是一次精神洗礼!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许多的感动、惊喜和温暖。

图片

老兵顾春荣坚持理完发再接受记者采访

顾春荣是位很有“仪式感”的老兵。三年前,驻淮安记者朱鼎兆采访他时,看他行动不便,原本想在房间内请老人躺在床上接受采访,但老人不肯,对记者摆摆手、用手指指外面,照顾他的女儿立刻明白,为其穿衣、戴帽。

刚在院内坐下,老人突然把帽子取下,坚持理完发再接受记者采访。女儿告诉记者,老爷子很重视形象,前两天得知记者要采访,就提出来要理发后再接受采访。在采访中,每当提到他的连队指导员,老人就开始哽咽,泪水就从眼角流下,哭得像个孩子。

图片

老兵王玺创作的《七律.战斗的脚步》手稿

扬州的王玺是位充满“诗意”的老兵。这位爱写诗的老战士一见到记者陈咏,就拿出自己的诗集:“望着广袤的原野,听着节奏的乐章。迎着和煦的春风,嗅着花草的芳香。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着援朝的战场。握着手中的钢枪,对着西方的豺狼。” 这是王玺当年前往丹东,准备入朝作战,在闷罐车中写下的一首诗。

采访当日,恰逢王老90岁生日。他拿出纸和笔,当场写下一首《七律.战斗的脚步》:辽沈平津摆战场,南下脚步达西川。回师湘西剿土匪,近邻朝鲜起狼烟。抗美援朝四年整,国泰民安建家园。离休来到扬州府,花园城市度晚年。

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感悟着老兵们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人格。

记者手记:致敬最可爱的人

90位老兵影像,回眸70年前的峥嵘岁月;90个老兵故事,讲述战火中的青春记忆。三年来,我们采访了90位抗美援朝老兵,用影像留存了一段段“独家记忆”。

70年前,他们用一场威震世界的胜利,拼来了山河无恙、国家安宁。那片战场,是见证英雄的战场,那个时代,是成为英雄的时代。

70年后,我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用影像的方式记录着他们永不褪色的英雄形象,传承红色基因。

这首胜利的诗,他们用生命为纸,鲜血为墨。不忘过去,才能开辟未来。

三年来,我们老兵影像库的收藏者已经超过5200多万人。热血铸就和平,幸福来之不易,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收藏并转发老兵们的影像,向这群“最可爱的人”致敬!

图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卢婧 万凌云 陈咏 张建波 朱鼎兆

设计:肖甜 赵岑  剪辑:戴哲涵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